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审美趋向多元,中性文化在争议中流行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21日12:23 新华网

  尚雯婕、厉娜、许飞在“超女”舞台上大放异彩;“加油好男儿”中的向鼎、“我型我秀”中的施洋,不断飙升人气;“性别观”不再成为年轻人服饰造型上的局限……不知不觉,“中性文化”浮出水面。尽管人们对其有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中性化”正逐渐成为“新宠”。

  ■“中性”成为流行文化关键词

  有关方面日前公布了一项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共同开展的“倾听儿童心声──被忽视和被排斥的伙伴”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假小子”女生受欢迎。人们对这种调查结果感到不解的同时,却发现,眼下大街小巷,中性化打扮的人越来越多,其中短发、寸头、穿着领带装的女孩,染色发式、身体纤细、气质温柔的男孩,随处可见。

  何谓中性?它既不是男人翘起兰花指、声音娘娘腔地发嗲,也绝非女人脚蹬大头鞋、剪个板寸发型扮酷。中性不等于性别倒置,它所道出的是一种无性别之分的态度及气质,并且被时下的一些青少年效仿。

  市场因需要而产生,但不可否认的是,传媒和娱乐业对市场起到了巨大的刺激效应。近几年,随着“超级女声”在国内的风靡,“我型我秀”“加油好男儿”等一系列电视选秀类节目,如雨后春笋般在各地出现,当选秀活动蔚然成风之时,越来越多的中性化选手完成了由“草根”到“娱乐焦点”的蜕变。2005年,超女三强之中的李宇春、周笔畅以中性魅力的招牌,力压张靓颖分获冠亚军。2006年,除了中性化的尚雯婕一举夺魁之外,厉娜、许飞等造型中性化的女孩,同样培养了不计其数的“粉丝”。虽然向鼎、施洋未能问鼎“加油好男儿”“我型我秀”中最终的冠军宝座,但其支持者和模仿者的数量令人惊诧。

  在传媒和娱乐业的刺激下,“中性”日渐成为流行文化的关键词,对许多人来讲,“中性”甚至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态度甚至潜规则。毕竟是新生事物,对“中性风”,各方态度不一。正在海南师范学院读书的常宁瑜表示:“中性是一种潮流,折射出男女性别的契合点,是对传统束缚的摆脱。女孩子中性一点可以更适应社会,男孩子中性一点可以更懂得体贴人和理解人。”

  反对者同样大有人在,在海南某媒体工作的李小郭表示:“有时候,看到那么多人如此狂热崇拜中性风格的人,我觉得有点不理解,男人一般还是喜欢温柔漂亮的女性。现在,很多女性盲目跟风,过分追求男性特质,往往会失去女性本色。”

  ■“中性”是对传统性别意识的重新定位

  吉林大学中文系副教授马大勇认为,中性文化在我国是一种新的文化现象,它的产生未必是坏事。他说:“性别文化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作为性别文化支系的中性文化同样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高度的标志。”

  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决定了“中性文化”在我国成为一种“迟来的文化”,早在古希腊时期,西方中性文化便已发展到一个高峰,随后,在时代的变迁中,几经沉浮,并在最近10年以来,日益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风潮。

  事实上,“中性文化”在我国已经暗流涌动多年。本世纪初,随着中性元素丰富的韩国文化在我国的日趋盛行,周渝民、SHE组合中的Ella、黄义达等一批靠中性风格搏出位的演员和歌手开始受青睐。当“超女”“好男儿”“我型我秀”等选秀类节目猛抓受众眼球时,“中性”也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纳……

  吉林省妇女儿童心理咨询中心高级心理咨询师宋菲认为,“中性”的盛行,代表着人们审美趋向的变化,它打破了传统男女审美的束缚。传统审美标准认为,男人应该是浑身肌肉,女人应该是丰乳肥臀。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资讯时代的到来,人们逐渐产生了审美疲劳,并亟需一种新的元素填补其中,给审美赋予一种新的标准,从而使传统的审美向多元化发展,这恰恰为原本不具备“姿色”却想展示自我的人群,提供了一个机会,使得他们可以标新立异地利用中性风格塑造自己,以求获得众人的认同。

  “当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这个群体中的时候,中性便被确立为一种风向标,追逐中性化也便成为一种热潮。当受众直接面对选秀节目中同等条件的竞争者时,在潜意识中,已经将李宇春、尚雯婕等偏中性化的女孩子,确定为‘有个性的一族’,因而,也就将更多的选票投给她们,以获得心理上‘求新’‘求异’的快感!”宋菲说。

  ■宽容看待“中性”,适度把握“中性”

  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所长付诚认为,性别意识是社会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并随之而改变,如今中性娱乐、中性审美的盛行恰恰代表一种新的性别标识产生了。如今,我国正值社会转型时期,社会转型影响观念转型,人们的心态不可避免地发生浮躁和急功近利的变化,导致更新化欲望的膨胀,中性恰恰是人们对传统性别意识产生厌倦后,所作出的重新定位。

  “从中性文化的发展来看,它仅仅是一个阶段性发展的产物,不会蔓延,毕竟社会分工决定了社会对男性和女性期待的不同。”付诚说,从目前情况来讲,中性的特质并未发展为全社会的特质,只是更多地在青少年中表现出来,这是个性的展示和生活格调的选择,与道德、法律无关,与变性、同性恋也有本质的区别,应当宽容看待。

  马大勇表示:“从我个人情感的角度来讲,拥有一定男性特质的女孩子是开朗可爱的,但对于女性化的男孩子我就接受不了。但是,我们不可能要求中国十几亿人口的审美标准一模一样,因而,我们应当对社会上的中性文化持一种宽容的态度。”

  在呼吁全社会宽容看待“中性文化”的同时,宋菲建议,处于这种中性审美热潮中的人,应当把握适度的原则,在自我标榜的同时,一定不要忽略“心理的成长”这一环节。对于一个18岁以上的年轻人来讲,追逐这种中性潮流固然可以理性地把握心态,但是,对于正值青春期的青少年来讲,如果在没有正确引导的情况下,盲目地追求中性风格,很容易导致心理发育上的畸形……

  “去年世界精神卫生日的议题之一就是,不允许8岁以下的儿童混性别穿衣服,为的就是避免心理成长畸形。家长把小男孩当女孩养,最终孩子长大了,却是女孩心理,事实上,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宋菲说,“青春期的青少年正处于心理反抗期、逆转期,尚不具备自我辨别的张力,盲目地追逐中性潮流很可能在心理上转变为‘异性’。因此,媒体、教育部门、家长一定要引导正值青春期心理发育的青少年正确地对待‘中性文化’。”

  (记者王昊飞、周慧敏)新华社专稿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相关新闻: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