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创新不断 精品迭出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22日03:40 人民网-人民日报

  《把节约放在首位》、《新农村该怎样建设》……当社会上出现一些带有全局性、代表性、倾向性的社会现象和社会思潮时,人民日报《人民论坛》就会及时刊出评论,准确地加以剖析、阐释和引导。

  近几年来,我国新闻界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在打造新闻精品上下功夫,努力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营造了良好舆论氛围,名牌栏目不断涌现,影响力日益增强,主

题宣传精品迭出创新不断,备受读者观众瞩目和欢迎。

  名牌栏目不断涌现

  《今日辉煌从这里开始》、《“红船”起航的地方——今日嘉兴更娇艳》、《上海:共产党开辟出“新天地”正成为全世界的焦点》……2004年6月,中央主要媒体和部分都市类媒体对中共一大会址及所在地上海建设成就的报道,拉开了“经典中国”主题宣传活动的帷幕,《经典中国》栏目也同时亮相于各大媒体的重要版面或黄金时段。

  《经典中国》以中国共产党党史为主线,以历史上的经典事件、经典地点和经典人物及当今的发展变化为新闻源,通过大量生动、鲜活事例的报道,极大地激励了读者的爱国热情。栏目还根据不同报道重点,推出“百年小平”、“辉煌55年”、“重点工程篇”等几大主题的报道。一位读者说:“经典中国,可歌可泣;中国经典,鼓舞士气。”

  《永远的丰碑》中的革命先烈彪炳史册,《时代先锋》报道的人物光耀当代,《抗日英雄谱》让英雄们的精神长存人们心间,《劳动者之歌》让养护孤岛灯塔30年的灯塔工苏贵聪、巡道26年的铁路巡道工刘学臣等普通劳动者上了人民日报的重要版面……近几年不断涌现的名牌栏目,奏响时代主旋律,击响最广大受众的心弦,为社会树起了时代精神的标杆。

  《“一号文件”引领九亿农民努力增收》、《修宪离百姓有多远》……新华社《新华视点》专栏聚焦中央工作重点、改革开放难点、群众关注的热点和社会生活的亮点,播发了一大批社会反响强烈的深度报道,这些作品以立意的高度和思想含量,得到广大读者的认可。

  “人们在相互支撑、相互关爱中生活才更有意义。”2006年3月15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讲述了一个陌生人之间相互帮助的故事后进行了点评。这是《新闻联播》第一次推出“知荣明耻”专题。有观众认为,故事很打动人,平实、亲切的表述更容易让人接受。

  光明日报的《走近大家》专栏,每期刊发一位在专业领域造诣深、威望高、影响大的知识界代表人物,通过“大家”的日常生活、平凡人生,报道“大家”的鲜明性格、高尚品格和卓越贡献。经济日报着力打造《经济工作手记》专栏,贴近经济生活热点、难点,服务经济工作大局,增强了经济报道的感染力、影响力。

  典型人物传遍神州

  “当他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就对另一个更弱小的孩子担起了责任,就要撑起困境中的家庭……在贫困中求学,在艰辛中自强,今天他看起来依然文弱,但是在精神上,他从来是强者。”带着妹妹上学的大学生洪战辉的感人事迹,一经报道即掀起波澜,感动无数国人。

  近年来,许振超、任长霞、牛玉儒、张云泉、丁晓兵、陈刚毅等一大批新时期的先进典型登上各媒体的显著位置,他们的生动故事与崇高精神温暖了神州大地,感动了亿万群众。很多普通读者看了这些报道后纷纷来信来电或在网上发表感言:我们仿佛又看到当年的雷锋、焦裕禄回来了,希望这样的好干部、好党员越来越多!

  《索玛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这座桥他架了20年》、《用一双脚感动了大凉山》等,2005年6月,人民日报、新华社等新闻单位的报道将邮递员王顺友——一位基层普通党员在马班邮路上行走20年的故事传遍大江南北。

  人民网、新华网等中央重点新闻网站2005年7月26日推出专题“导弹司令杨业功”,综合运用文字、图片、在线交流等多种形式,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展现杨业功的先进事迹。该专题被转载之多,累计点击率之高,贴文之丰富,超过历史纪录。

  感动的不仅有亿万群众,采访过张云泉、王顺友、杨业功等先进典型的新华社记者张严平说:“这样一颗颗心灵,让我领悟着生命的意义,感受着民族的灵魂。我写出他们,不仅让更多的人因为他们而感动和受到激励,同时,我的生命也在他们的心灵中得到丰厚的滋养。”

  对典型人物的宣传,是对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的再继承、再塑造。新闻单位充分运用各种表现手法,浓墨重彩、满腔热情,焕发出巨大的积极性和创造力,采写了一大批既有真情实感又真实可信,既通俗易懂又特色鲜明的稿件,唱响了时代的主旋律和正气歌。

  不断创新贴近百姓

  《总书记除夕访农家》、《总理为农民工讨工钱》……新华社等新闻单位刊播的这些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时政报道,充分展现了中央领导同志开放开明、务实亲民的形象。

  人民日报推出《体验》专栏,以图配文的形式,报道大时代中普通人的生活变化。这个专栏突破常规图片选用标准,用较大篇幅安排具有新闻性和视觉冲击力的图片,增强了报纸的动感和吸引力。

  这是一个悄然却深刻的变化。无论是翻开报纸,还是打开电视、广播,我们的新闻报道正在离实际越来越近,离群众越来越近,离生活越来越近,用更多的版面和时段来报道与群众利益、百姓生活相关的新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谷长岭教授认为,“这种变化是新闻宣传发展的必然,只有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才能使我们的新闻宣传工作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的要求上来,落实到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要求上来,落实到实现群众根本利益的要求上来。”

  人民日报积极鼓励创新报道形式,既注重保持庄重大方的大家风范,又力求具有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的宣传效果。要求记者不到现场不写稿,没有第一手材料不落笔。如人民日报开辟的报道普通人闪光点的专栏《人生境界》,抓住普通群众最感动人、最打动人的一个侧面、一个瞬间、一个故事、一个细节、一句话,反映社会公德建设的成果。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之声”每天滚动播出40次《财经快报》,做到全天各种动态信息指数的随时插报,以最快的速度为听众提供及时的经济信息服务,目前听众信息反馈每月平均超过15000件/次。

  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会议报道一般在10分钟以内,并从2003年开始改变了两会期间超时的做法,受到代表委员和干部群众的好评。

  紧随时代主旋律,才能在高昂的主旋律中撷取最精彩的乐章;投身社会实践,才能在火热的实践中捕捉最生动的新闻。坚持“三贴近”,不断创新新闻报道质量,使得我国新闻报道渐入佳境,导向作用和鼓舞人心、凝聚人心的作用日益凸显。

新华社记者 隋笑飞 周婷玉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