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台湾:潘丽珠,诗歌吟诵“给诗插上歌声的翅膀”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22日04:42 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台北十月二十一日电 题:潘丽珠,诗歌吟诵“给诗插上歌声的翅膀”

  中新社记者 邢利宇 陈立宇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台湾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潘丽珠一开场便吟诵起晚唐著名诗人杜牧的《江南春》,听众立刻随着

她轻柔宛转的昆曲腔调进入了意蕴深沉的“诗”“歌”境界。

  “第三届文学与资讯学术研讨会”今日在台北大学召开。会议以文学诠释、资讯化与跨文化为主题,以文学数字化、文学史料数字化、文学传播与行销数字化等为主题。在轻松活泼地发表了题为《诗声琅琅——数字化诗歌吟诵典藏教学网》的演讲后,潘丽珠接受了本社记者专访,谈起她与诗歌吟诵推广的不解之源。

  “如果说把音乐性作为诗歌的一个特征的话,那么吟诵诗歌就是把音乐性付诸实践。不管是创作还是教学,不管是诗歌理论还是诗歌精品,音乐性都是一个如影相随的法宝。”潘丽珠的这番感受,来源于她大学时代的教授们。

  潘丽珠回忆,一九八二年走进大学校门,给她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就是,无论来自福建的邱燮友教授,还是来自河南的王更生教授、来自江西的陈伯元教授,在讲授诗歌过程中,都能随口即吟诵,虽然对同一首诗歌,如李白的《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有不同的曲调,但同样优美的韵律让人对诗有了不同的体味和感受。

  无奈随着岁月的流转,“诗歌”中“歌”部分的发展日益没落。能体会、特别是能吟诵“诗” 又“歌”之的人越来越少了。怎样能让年轻人、每一个普通人感受到完美的“诗歌”?

  有过二十多年昆曲、京剧学习经验的潘丽珠,近两年开始从来自各地的中文老师中选拔人才,组织“文学科诗歌吟诵课程创意教学研究团队”,并创办“数字化诗歌吟诵教学网”,将“诗歌”的读、诵、吟、唱等声情艺术进行数字化典藏,为诗插上歌声的翅膀。

  她说,诗歌吟唱资料的数字化典藏,非常具有教育价值。因为诗歌吟唱在中文教育中属于多本多科的形式,对一首诗的诠释,不同的吟唱者有不同的认识,搭配的曲调也可能因此就不同。这不仅令初入门的人无从学习,就是想将诗吟唱的教师,因为没有教学示范,也不易入手。

  “数字化诗歌吟诵教学网”将诗歌吟唱的各式文本加以汇整,搭配曲调或教学示范影片,并提供资深教师的教案及经验之谈等,不仅使教学者能利用该典藏进行同步教学与指导,也使更多人得以进入诗歌吟唱的殿堂,包括古诗和现代诗。

  “通过自己的努力,传承即将断绝之学,这是使命也是责任。” 潘丽珠这样说。(完)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