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长征精神永放光芒(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22日05:54 重庆时报

  

长征精神永放光芒(图)
长征精神永放光芒(图)
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毛泽东

  编者按岁月沧桑,历史不老!

  1936年10月22日,红二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在甘肃静宁县的将台堡会师,标志红军

长征胜利结束。今天是长征胜利70周年纪念日,为大力宣传和弘扬长征精神,我们重温这段厚重的历史。

  高擎起长征精神的火炬

  新华社评论员一次次地绝地逢生,一次次地转危为安,当4支红色大军在70年前的那个十月胜利会师的时候,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这些红色战士,不仅谱就了长征这样举世罕见的伟大史诗,而且铸就了无与伦比的精神丰碑。

  这,就是长征精神———就是把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一边是国民党重兵的围追堵截,一边是恶劣到极点的自然环境和匮乏的物资供应,红军之所以能在连基本的生存条件都不具备的情况下坚持行军和战斗,直至取得最后胜利,靠的就是这种精神。

  长征的每段路程都上演过生离死别的悲壮故事,让老红军们刻骨铭心的,是一段段血与火、生与死的真实经历,是从生死考验中锤炼出的顽强意志,是激励着广大红军指战员艰苦征战的强大动力,是中国共产党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全面展示。

  长征精神是中国的,又是世界的。从跟随红二方面军进行部分长征的法国传教士薄复礼到千里迢迢来陕北记录长征的美国记者斯诺,从上世纪80年代重走长征路的索尔兹伯里到今天仍在这条路上跋涉的来自不同国家的人们,半个多世纪以来,因为各种初衷而开始关注长征的外国人在走近这段历史之后,都不约而同地把他们的焦点对准了红军的精神,那种英勇顽强、一往无前的精神。正如索尔兹伯里所说:“长征将成为人类坚定无畏的丰碑,永远流传于世。阅读长征的故事将使人们再次认识到,人类的精神一旦唤起,其威力是无穷无尽的。”

  长征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的优良作风,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做出的巨大贡献。

  长征精神是历史的,又是现实的。其可贵就在于,它能够在漫长的时间积淀中转化为对现实的启示,体现了党之魂、军之魂和民族之魂。

  今天,当年的战争硝烟已经散去,但和平发展的天空并非晴空万里。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新的长征与当年红军长征一样将是山水重重的漫漫征程,也将面临着严峻的困难和考验。正因如此,新世纪新阶段更需要我们高擎起长征精神的火炬,让曾经推动中国革命取得成功的光荣传统在新的长征中焕发出时代光芒,照耀着我们像当年的长征红军那样去不断开创出新的局面。

  有一种长度空前绝后

  长征

  毛泽东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辞海》里把“长征”等同于“二万五千里长征”,实际上,红军远征路程远远超过二万五千里。当时,共有四支红军队伍进行了战略转移,起始的时间、地点各不相同,行程也有较大区别。

  第一支是中央红军(后改称红一方面军),1934年10月10日从江西瑞金等地出发,1935年10月19日到达陕西的吴起镇(今吴旗县),行程二万五千里;

  第二支是红二十五军(后编入红一方面军),1934年11月16日从河南罗山何家冲出发,1935年9月15日到达陕西延川永坪镇,同陕甘红军会师,行程近万里;

  第三支是红四方面军,1935年5月初放弃川陕苏区,从彰明、中坝、青川、平武等地出发,向岷江地区西进,1936年10月9日到达甘肃会宁,行程一万余里;

  第四支是红二、红六军团(后合编为红二方面军),1935年11月19日从湖南桑植刘家坪等地出发,1936年10月22日到达会宁以东的将台堡,行程两万余里。

  由此可以看出,四支长征队伍的总行程约六万五千里,“二万五千里”只是红一方面军的基本行程,是“革命的象征”。

  有一种苦难触目惊心

  十六字令三首

  毛泽东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

  惊回首,离天三尺三。其二山,倒海翻江卷巨澜。

  奔腾急,万马战犹酣。其三山,刺破青天锷未残。

  天欲堕,赖以拄其间。

  

长征精神永放光芒(图)

  本报记者毛仁东摄受访人物:田震,原红四方面军战士,1949年被调到重庆市公安局工作,后任中国科学技术情报所重庆分所副所长,1979年离休。

  1935年6月,红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在懋功以北的两河口胜利会师。田震所在部队被编入到红一军团四师十一团一连,并正式开始长征。

  迎接他们的首先就是草地。“过草地……那日子不好过啊!”田震回忆说,刚进入草地,他的左脚就磨出泡来。由于缺医少药,脚很快烂掉,他只能一瘸一拐行进,这让他怀疑自己是否能活着走出草地。

  “你可不要当狗熊哦!”炊事员小李一句话激将了他。但到达黄河分水岭时,一看那么深的水他又傻眼了。见状,走到前面的连长又折转来扶他过河。到河中央时水直抵脖子处,他眼睁睁看着不远处的小李脚底一滑,还没发出一声呼救即被湍急的河水冲走……本报记者鲁媛

  有一种智慧力挽狂澜

  忆秦娥·娄山关

  毛泽东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中央红军重要会议

  

长征精神永放光芒(图)

  有一种面孔永生铭记

  沁园春·雪

  毛泽东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长征精神永放光芒(图)

  ■1934年年底,红军进入贵州后,发现当地的穷人分外贫困,被形象地称为“干人”,因为他们的血汗已被各种苛捐杂税榨得一干二净。途中,毛泽东看到一位60多岁的老婆婆和她的小孙子,寒冬里仍穿着补丁摞补丁的单衣,奄奄一息地倒在路旁。毛泽东热泪盈眶,当即脱下身上的毛线衣,又叫警卫员拿了两袋干粮,连同毛线衣一起送给老婆婆。

  ■1935年4月23日,红军总卫生部休养连遭敌机轰炸,贺子珍倒在血泊中。毛泽东轻轻捧着贺子珍的头,抽泣起来。

  ■1935年6月上旬的一天,毛泽东率军委纵队翻越二郎山附近的甘竹山,遭到敌机轰炸。为了保护毛泽东,警卫班长胡昌保牺牲,毛泽东抑制不住悲痛,泪水从宽阔的脸颊上不停地流下来。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率先到达陕北吴起镇。中共中央召开了一次团以上干部会议,毛泽东代表党中央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看着眼前那些衣衫褴褛、憔悴疲惫、面黄肌瘦的红军干部,毛泽东又一次情不自禁地流出了悲喜交加的泪水。

  数字看长征

  2

  

长征精神永放光芒(图)

  ■从中央红军1934年10月10日离开江西瑞金开始战略转移,至1936年10月9日和22日,红四、红二方面军先后同红一方面军会师,长征共历时两年。

  14

  

长征精神永放光芒(图)

  ■四路红军部队长征途中共转战14个省份。其中,中央红军经过了10多个少数民族聚居和杂居区,渡过主要江河22条,翻越主要大山20座。

  368

  

长征精神永放光芒(图)

  ■在中央红军368天的行军途中,平均每天都有一次遭遇战,平均每行进一公里,就有三四个红军战士献出生命。

  222

  

长征精神永放光芒(图)

  ■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授衔时,在中将以上的254名将帅中,有222人参加过长征。以长征开始时计算他们的平均年龄,9位元帅为36.5岁,8位大将为31.7岁,48位上将为25.9岁,157位中将为23.8岁。

  9大历史瞬间9段永恒传奇

  

长征精神永放光芒(图)
长征精神永放光芒(图)
长征精神永放光芒(图)
长征精神永放光芒(图)
长征精神永放光芒(图)

  9大历史瞬间9段永恒传奇

  湘江战役

  1934年10月中旬,中央红军从江西瑞金于都踏上征途。一路打打走走,一个多月后,突破敌人三道封锁线到达湘江岸边的红军,已成疲惫之师。

  此时,蒋介石已凭借湘江天险设下了第四道封锁线,总数25个师超过30万的国民党军队,在桂北越城岭和都庞岭之间的湘江两岸布下了绝杀之阵。

  此前,毛泽东建议,中央红军应乘敌人貌合神离、兵力尚未集结的有利时机,歼敌一部,或迅速乘虚渡过湘江,但遭到掌握着红军指挥权的博古、李德等人的拒绝。

  11月27日,红军先头部队突破湘江界首防线,拉开了湘江血战的序幕。至12月1日,中央红军苦战五昼夜,终于渡过湘江,但中央红军也由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至3万余人。

  遵义会议

  面对一批批倒在征程上的战友,越来越多的红军将士呼唤毛泽东出来领导红军。从湘南通道到黔北黎平,在毛泽东、张闻天、王稼祥等的努力下,中央红军最终转兵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

  1935年1月7日,红军攻克黔北重镇遵义。1月15日到17日,在遵义琵琶桥原黔军师长柏辉章公馆的二层小楼里,中共中央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3天的会议,通过了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等4项决定,取消了博古、李德最高指挥权,会后成立了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统一指挥红军的军事行动。

  遵义会议是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它的历史贡献在于:开始在全党范围确立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结合起来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基本原则和方针。

  四渡赤水

  “横断山,路难行,敌重兵,压黔境。”3万∶40万,红军与国民党军在赤水流域的兵力悬殊。

  遵义会议确定北上方针后,中央红军决定痛击正向土城方向前进的川军。由于敌情侦察和判断失误,红军的总攻变成了川军的反攻,进攻作战变成了背水作战,危急关头,红军总司令朱德亲临前线指挥。

  重重困难中,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上演了我军军史上的精彩一幕:一渡赤水,作势北渡长江却回师黔北;二渡赤水,红军回师向东,利用敌人判断红军将要北渡长江的错觉,5天之内,红军取桐梓、夺娄山关、重占遵义城;三渡赤水,再入川南,待蒋介石向川南调集重兵之时,红军已从敌军间隙穿过;四渡赤水,南渡乌江,兵锋直指贵阳,趁坐镇贵阳的蒋介石急调滇军入黔之际,红军又入云南……

  巧渡金沙江

  1935年4月6日,南渡乌江的中央红军兵临贵阳。正当云南的孙渡纵队急驰千里入黔救驾时,红军在重重敌军间反向穿插,乘虚直进云南。昆明告急。蒋介石从金沙江附近撤回3个团到昆明,一下子使金沙江变成了几乎不设防的地带。

  4月29日,红军总司令朱德发布抢渡金沙江命令,红军兵分三路,急赴最近的三个渡口———龙街、皎平和洪门。

  5月2日,担负中路夺取皎平渡任务的中央纵队干部团在红军总参谋长刘伯承率领下,以一昼夜行军100余公里的速度,在第二天赶到并控制了皎平渡,找到了7条木船。而抢占了上游龙街渡的红1军团和下游洪门渡的红3军团,都因船小水急,渡江未能成功,狭窄的皎平渡成了红军唯一的生路。

  靠着这7条小船和当地36名各族船工,从5月3日至9日,两万多中央红军顺利渡江,把数十万追兵甩在了身后。

  飞夺泸定桥

  1935年5月12日,渡过金沙江的中央红军向川西北进发,5月24日夜,红军先头部队红1团冒雨袭占安顺场,并从敌人手中夺取木船一只。第二天上午9时,十七勇士冒着枪林弹雨,登上小船突向对岸,并很快占领渡口。

  5月26日,军委决定分兵两路,夹岸北上,火速夺占320里外的泸定桥。

  担任左岸夺桥任务的红2师4团以最快时奔袭,于5月29日晨6时赶到泸定桥。此时的泸定桥只剩下13根光溜溜的铁索,险要异常。下午4时,夺桥战斗打响。突击队踩着摇晃的索链,冒着飞来的子弹向对岸冲去……到晚上7时,红4团击溃川军,完全占领泸定城。

  大渡河过后,国民党军队再也无法利用大江大河的天然之险来阻止红军的步伐了。半个月后,中央红军就在川西北的达维河畔与前来迎接的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

  突破腊子口

  1935年9月16日,中央红军抵达天险腊子口下。红军即将跨越拦阻他们的最后天险。

  9月15日,毛泽东果断下达了“两天之内拿下腊子口”的命令。16日下午,接到命令的红军先锋红4团向天险发起了冲锋。由于口子太窄,兵力无法展开,从下午攻到半夜,连续十几次冲锋都没成功,鲜血染红了湍急的腊子河水。

  关键时刻,一个外号叫“云贵川”的苗族战士毛遂自荐,率领一队突击队员攀上陡峭的崖壁,摸到敌人后方,居高临下,成功炸毁敌堡,正面强攻的战士也潮水般冲过木桥……拂晓,天险腊子口终于被红军占领,北上通道打开了。

  9月18日,红军翻越岷山山脉最后的一座雪山———大拉山,到达甘南交通重镇哈达铺。随后,中共中央作出了把长征目的地放在陕北的重大决策。

  直罗镇大捷

  1935年10月19日,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胜利结束二万五千里长征。落脚陕北后,党中央和中央红军依然面临重重危机。国民党“西北剿总”加紧部署东西南北四条封锁线,企图南进北堵,以3倍于红军的兵力,将中央红军、陕北红军以及先期到达的红25军一起消灭。

  如何站稳脚跟?党中央和毛泽东经过认真分析,决定在陕北富县县城西北方向45公里的直罗镇布下口袋。

  1935年11月20日,国民党先头部队第109师在飞机掩护下,进入直罗镇。同时,国民党106师、111师进入了直罗镇西北方的黑水寺地区。

  21日拂晓,战斗打响。红1军团自北、西北、东北方向,红15军团自南、西南、东南方向,同时发起攻击。至24日上午,歼灭国民党一个师又一个团,迫敌全线溃退。

  血战独树镇

  历时10个月,转战近万里,最先到达陕北;经历数百场战斗从未失败,长征结束时兵员比出发时不减反增;主动策应全局,为中央红军落脚陕北奠定重要基础———这就是长征中人数最少、孤军完成长征的红25军。

  1934年11月16日夜,仅2900余人的红25军从河南罗山县何家冲出发,开始长征。11月26日,部队西进到方城县境内,刚到独树镇七里岗,突遭早已在此设伏的国民党步兵和骑兵4000多人的猛烈攻击。

  危急时刻,军政治委员吴焕先站了出来。“坚决顶住敌人,决不后退!共产党员跟我来!”他指挥部队就地顽强抗击,并带头冲入敌阵,与敌展开白刃血搏。喊杀声中,鲜血染红了七里岗15里冻土。随后,副军长徐海东带领后梯队及时赶到,终于击退强敌,突出重围。

  激战嘉陵江

  1935年3月下旬,红四方面军跨过嘉陵江,开始了长达18个月、漫漫万里的征程。

  1935年初,中共红军进入贵州并准备北上四川,曾致电红四方面军希望出击配合。为策应中央红军作战,红四方面军于1935年3月28日发起强渡嘉陵江战役。4月2日拂晓,攻克川北要隘剑门关的战斗打响。红四方面军副总指挥王树声率部仅用半天时间,就击溃守关敌人3个团约三千人,击毙敌团长,改写了剑门天险从未被正面攻克的历史。

  历时24天的渡江作战,红四方面军控制了东起嘉陵江,西迄川北,南起梓潼,北抵川甘边界纵横各二三百里的广大地区,歼敌一万余人。

  5月初,红四方面军、地方武装和苏区机关人员共约10万人,撤出川陕苏区,向川西北挺进,6月中旬在四川懋功(今小金)地区与中央红军胜利会师。

  本版图形均由李媛媛吕文韬制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据新华社本版稿件除署名外均据新华社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