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警惕虚张声势搞科研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22日06:00 光明网
徐迅雷

  近日有报纸报道:南京某高校一教授语出惊人,说百年后“鱼米之乡”的江浙一带将变成黄土高原。这位有着荣誉称号的学者称,他“经过调查研究后”作出的这个“大胆预测”,来自一些洞穴中的石笋——将石笋“切片分析”,不仅能总结出过去气候变化规律,还能推测未来的气候变化;“鱼米之乡”的江浙一带将很有可能出现干旱气候,降雨大大减少,那就“可能变成黄土高原”。

  从现有的报道看,我不知道这位教授是仅仅以此来“举例说明”,还是把“百年后江浙一带变成黄土高原”弄成了一个课题来研究,从而作出了这一“大胆预测”。但愿不是后者,但即使仅仅是“举例说明”,那也有虚张声势之嫌。

  这些日子的新闻报道里,有不少研究、规划“将来”的“宏大课题”:一会儿是“炸开喜马拉雅山”,一会儿是“挖通山东半岛”。前者是两位科学家的建议,“将喜马拉雅山炸开一个缺口,将印度洋暖湿气流引过青藏高原”;后者是专家大胆构想,挖河切开山东半岛“以治理渤海污染”。有些专家喜欢“语不惊人死不休”,常常提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而一旦让他们来实实在在研究一些有意义的问题,似乎就没招了。

  这些学者为何热衷于虚张声势?因为这是最低风险的操作,不需要扎扎实实的论证,而只需天马行空、高谈阔论一番即可。正如网友所评论的,这些学者所论的都是几百年几千年后的事,虚无缥缈,谁也无法去验证。精于此道的学者,虽常常受人诟病,但他们自己却“乐在其中”,因为这种“科研”轻松省力又能得到更多实惠,往往名利双收,何乐而不为呢?然而,这种急功近利、沽名钓誉的浮躁之气,对于学术研究以及治学态度却是损害甚大。学术研究依靠严密的逻辑和真凭实据,需要“板凳要坐十年冷”的韧性和孜孜矻矻的恒心。一旦好大喜功、哗众取宠的功利心态蔓延开来,丰硕的学术成果和严谨的学术精神恐怕就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东西了。

  细加追究,虚张声势搞科研的根源乃在于学术评价机制出了问题,以及缺乏成熟的学术共同体。因为评价机制不规范、不科学,有些人就投机取巧,钻制度的“空子”,欺世盗名;因为学术共同体不成熟,所以同行之间缺乏有效的“无形压力”,难以形成道德约束力。上述两者的缺失,直接导致了学术界“基础秩序”的混乱,有时候甚至是荣辱颠倒、真伪不辨。于是,在有些学者那里,所谓“做学问”已经退化为以发文章、评职称、混稿费、得名声为第一目的的“营生”了。曾有人概括了当今学界的这类怪象,比如“粗制滥造,拼凑抄袭”、“造假浮夸,虚假引进”、“内定奖项,关系评审”、“热衷社交,注重创收”等。毫无疑问,欲使学术恢复真面目、获得真发展,必须从制度、道德等多方面加强规范。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