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诺奖的“冷门”与“热门”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22日06:00 光明网
凌越(广州编辑)

  最近几年的诺贝尔文学奖一经颁布,国内文学界几乎无一例外一片茫然,其实自2001年以来的诺奖得主除了2002年的凯尔泰斯算得上是真正的冷门外,其他几位在各自的语种里都可以说是大名鼎鼎。出版社在获奖前的极端冷漠和获奖后的热烈追捧其性质完全一样,那就是对文学本身缺乏重视。

  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如期颁发,得奖者土耳其作家帕慕克可以说既在意料之内又让

人颇感意外。意料之内是因为帕慕克近年来一直是诺奖有力的竞争者,去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更是因为他而罕见地推迟一周颁发,在今年国外许多关于诺奖得主的赌博网站上,帕慕克是最大的热门;说他意外,则是因为诺贝尔文学奖多少年来似乎确实有一个回避过于畅销热门作家的规律,米兰·昆德拉、乔伊斯·卡罗尔·欧茨、菲利普·罗斯等无疑都是此规律显而易见的“受害者”,在去年落败诺奖评选后,许多人不免以为帕慕克会步昆德拉的后尘而离诺奖越来越远。和前几届获奖者相比,国人对于帕慕克并不十分陌生。去年诺奖评选的争议,以及帕慕克由于过激言论在土耳其被起诉的事件,在各大媒体国际新闻版面持续报道,总算吸引了国内出版社慷慨地“垂注”,有出版社数月前刚推出了他的代表作《我的名字叫红》。

  撇开种种争议不谈,中国作家和文化界对于诺贝尔文学奖的态度倒是能反映不少问题,可以成为文化界透视自身的一面极好的镜子。

  就以诺贝尔文学奖近年来的所谓“冷门”说为例。最近几年的诺贝尔文学奖一经颁布,国内文学界几乎无一例外一片茫然,从2001年的获奖者奈保尔到2002年的凯尔泰斯、再到2003年的库切、2004年的耶利内克莫不如此(去年获奖者品特要好点,因为他幸运地跻身于一个颇热闹的群体——荒诞派戏剧,不过另一方面国人也倔强地表露出对戏剧的怠慢,一年过去了还没有见到品特的戏剧集中译本,和库切、耶利内克获奖后国内出版社热烈的追捧有天壤之别)。没法不茫然啊,这四位作家得奖前在国内出的小说集只有区区两部,可是奈保尔十多年前出的短篇小说集《米格尔大街》只印了1500册,在他得奖之后还可以在广州的一些书店方便地买到;库切的《耻》倒是在2001年就由译林出版社出版了,可是在国内毫无影响,也没有多少人看过;耶利内克的《钢琴教师》几年前也译成中文,但阴差阳错竟然一直没有出版。

  帕慕克是大热又如何,到现在国内也才只有一本《我的名字叫红》的中译本,而且是在帕慕克成为全球瞩目的新闻事件主角的前提下。

  事实上,自2001年以来的诺奖得主除了2002年的凯尔泰斯算得上是真正的冷门外(他获奖前只有两部小说被译成英文),其他几位在各自的语种里都可以说是大名鼎鼎,奈保尔、库切是布克奖得主,而且一直是得奖热门人物,耶利内克在德语世界也几乎席卷了所有重要奖项,她的小说在获诺奖之前就已经被译成了23种语言。他们在内地的默默无闻只能说明一个问题:出版界对于西方当代文学太不敏感。而在台湾地区,这几位作家早就有多部(奈保尔有三部,帕慕克有四部,库切更有六部之多)作品推出了繁体字版。内地出版社在他们获奖之后的趋之若鹜,多少令人感到“世态炎凉”。以耶利内克为例,在她得奖之后不到一年时间,她的几乎所有著作都有了中文版,而且不可避免地夹杂着大量糟糕至极的翻译。其实在我看来,出版社在获奖前的极端冷漠和获奖后的热烈追捧其性质完全一样,那就是对文学本身缺乏重视。这些出版社完全放弃自己对文学品位的判断,把自身降格为商业利益的简单追逐者。

  话说回来,中国读者能通过诺贝尔文学奖的号召力,看到一些当代的外国优秀作品毕竟是一件好事,可以想象帕慕克也很快会有更多的作品被介绍到中国。可是出版界如果缺乏自己独到的文学眼光,跟在别人屁股后面人云亦云,终究是一件可悲的事情。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