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临时腐败”频发的三重解读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22日06:39 大洋网-广州日报

  温州科技馆原筹备办主任陈建新,利用临时机构大做文章,耗费公款3700多万元购买了一大堆科技“废品”。近日,他因贪污受贿罪被判有期徒刑9年。这一事件引起人们对临时机构的关注,各地林林总总的“筹备办”、“指挥部”等,是否也存在类似的“临时腐败”?(《中国青年报》10月21日)

  不可否认,临时机构在特定时候起到了统筹协调作用,提高了工作效率,但也成了

腐败的“温床”,成了职务犯罪的重灾区。“临时腐败”为何频发?仔细分析一下,不难发现一些“蛛丝马迹”——

  有机可“腐”。这些临时机构往往是当地为着力抓好某些特定工作而相应成立的机构,对其拨入的资金数额往往不小。有关部门在考核其工作时,往往主要是看任务完成怎样,至于花了多少钱、怎样花钱,常被忽视。

  机构“临时”。临时机构组成人员工作任务结束便各自回原单位,有关档案、账目随之存档或销毁。在这种“临时”观念支配下,一些领导对自己要求不严,将一些额外收入用于私设“小金库”……

  监管乏力。有些临时机构,人为地被赋予了许多凌驾于法律和行政之上的特权,变成了事实上的“超级政府”。一些想管、能管的部门缩手缩脚,不敢轻易造次。久而久之,便形成了监督“盲区”。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