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霍金还想"更了解女人"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22日09:31 东方网 |
据《新闻晨报》10月21日消息,著名科学家霍金今年6月在香港科技大学演讲时,主持人、科研院执行主任余珍珠在与霍金共进晚餐时曾问他还有什么人生目标,想不到这位深谐艰涩宇宙理论的天才竟然回答道:“更了解女人”。 可能香港是个自由港口城市,霍金在这个空间里讲话比较“放肆”;可能婚姻近日碰到麻烦,霍金在这段时间上发声比较“恣意”;甚至也可能大科学家的社会角色总让他们 带着“公众面具”现身于媒体,霍金想尝试破破这个“金科玉律”、用一种似乎更真实更时尚更具男人气质的语言表达他的“私人隐秘”……但是,纵有千万个“可能”发生,霍金想“更了解女人”这个信息给予我们大脑皮层的所有刺激中,最基本、最核心、最强烈的一个感受就是,“人性”中的常态和变态的微妙关系实在太复杂、太深奥、太难把握。 先说常态。霍金得的这个病,整天以轮椅为伴,手脚运动很不方便。可就是这样,他还是在一般人常态下做不到的事情,他做到了;霍金以自己的作为,行使着常态人的功能,为科学研究宇宙理论提出了新的见解。霍金的贡献,让一切有常态功能的人汗颜,同时也使自己在生理上不能常态的短处转变为心理上、精神上更常态发挥价值的长处。一般而言,社会和舆论对于这个转变是认同的。也就是说,社会和舆论对于常态的理解,往往不是偏重个体私人角色、而是偏重社会角色的理解的。我们只需要霍金的奉献、霍金的科学理论甚至霍金的“轮椅形象”。霍金妻子的先后走马上任和相继离去,从认识根源上说,还是对霍金常态的接受局限于“科学家”、“宇宙理论新发明者”、“一个没有性生活的活怪物”等层次上。 再说变态。事物发展的规律告诉我们,如果都是常态,那么,这个世界也就没有什么魅力了。如果都是常规思维,那么霍金一类的科学家也就不会出现了。现在的问题是,反常态,即变态的现象,仅仅停留在思维的层次上吗?人是个综合的社会存在物,在这个领域的思考是反常态,那么很有可能在另外领域的思考也是反常态的。换言之,霍金除了轮椅生活上不按部就班的生存外、就不该有床上生活方面的举止无常了吗?霍金本人多次表露了他对美国物理学家、曾获诺贝尔奖的费曼的崇拜,而后者却是个屡屡喜欢在脱衣酒吧里思考量子力学问题的“怪人”。于是,先后嫁给霍金、原本想尽快拿遗产的妻子对这个变态吃不消了;社会和舆论对作为“公众人物”的霍金的变态感到有“新闻卖点”了;唯一庆幸的是,霍金本人却不把这个变态当回事,或者说,把这个变态当作了常态。于是,“想离开我吗?请便!”虽然,研究任务缠身;虽然,稿约工作负重;虽然,身心已是憔悴——但是,在涉及常态和变态这又一类哲学问题时,我们的博士还是施展了他的才华,不能说是处惊不乱、至少也是化险为夷。 变态和常态,到了霍金手里,也像“黑洞理论”一样,转化自如、推断明晰,这真让我们这些肢体正常的常人感到有点不可思议…… 其实,人性本来并不复杂,只是我们自己把它人为地弄复杂了;人性本来也并不深奥,只是我们自己把它人为地弄深奥了;人性本来也并不难把握,只是我们自己把它人为地难把握。恩格斯说过:“文明的每一个进步,都是以某种退步为代价的。”象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制度革命是以牺牲妇女的卖淫制度为代价一样。野蛮人的群婚群居固然可怕,但那还有一份单纯;现代人的道貌岸然固然有理,但那只是一种虚伪…… 人,说到底,如果一味在诸如常态和变态之类问题上纠缠不清的话,那么很有可能,他(她)就既是自己命运的主宰,更是自己前途未卜的元凶! 作者:张生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