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长征:中华民族的永恒记忆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23日07:07 红网-湖南日报

  新华社记者 曹智 孙彦新

  70年间,沧海桑田,世事巨变。

  但70年前那支用脚板丈量信念的工农队伍,以及他们在千难万险的征途中所创造出的长征精神、长征意志,却早已如刀劈斧削般,镌刻在了一个民族的记忆深处。

  关注

  “没有想到,会这么火爆。”面对络绎不绝的参观人群,军事博物馆馆长郭得河感慨地说。

  《伟大壮举光辉历程———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展览开幕一周,观众人数已近20万,3300多平方米大的展厅里总是异常拥挤。

  从国家领导人到普通百姓,从红军老战士到大、中、小学学生,人们对正在举办的这次展览给予了极大关注。

  展览刚一开幕,100多家单位就打来电话,预约集体参观。一对老夫妻一大早从河北廊坊赶来,要“先睹为快”。军事博物馆的8部票务电话,从早到晚响个不停。博物馆门口的免费参观券发放处人头攒动……看长征展览,已经成为今秋北京的一件盛事。

  展览讲解员常虹说,我们20名讲解员,每天都要从8时工作到22时。观众留言簿每天要用完七八本。

  留言簿上,“飞夺泸定桥二十二勇士”之一李友林和两个儿子一起参观展览后写下:“长征精神永放光芒,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红军不怕远征难,革命重任担在肩。千难万险何所惧,斗志昂扬意志坚。长途跋涉战天险,智斗顽敌奏凯旋。长征精神传万代,激励后人永登攀!”北京八十中的罗老师看完展览后写诗一首。

  长征,已成为这个金色秋天里的共同话题。

  记忆

  展览的最后一个展区,陈列着关于长征的180多册图书。

  “这只是沧海一粟。”军事博物馆编研处处长姜廷玉说,“70年来人们到底创作了多少长征题材的书籍和影视作品,根本无法确切统计,仅今年一年,新出版的长征图书就有200余种。”

  “70年前的长征,是人类史上的伟大奇迹。它不仅属于中华民族,也是全人类优秀文化遗产中宝贵的精神富矿。”八一电影制片厂厂长明振江介绍,国庆10周年时,八一电影制片厂与北京电影制片厂联合拍摄了第一部表现红军长征题材的故事片《万水千山》,以后一大批反映红军长征的电影作品相继问世。以《突破乌江》《四渡赤水》《祁连山的回声》《长征组歌》《金沙江畔》《大渡河》《彝海结盟》《金沙水拍》《长征岁月》和电视剧《长征》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影视作品,曾经感染了几代人。

  有关长征题材的影视作品创作今年又进入到一个新的创作高峰。由八一电影制片厂制作的电影《我的长征》,第一次把一部主旋律影片拍成了一部大片。影片总导演翟俊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为了拍好这部电影,我们动员了11万人参与拍摄,体会革命先辈的艰辛历程……”

  “对于长征的回忆、记录、研究,自长征胜利那一刻起就从未停止。”姜廷玉说,早期的长征图书和影视作品中,多为长征史、长征亲历记等纪实类作品。近些年,随着亲历者的不断逝去,重走长征路、寻访健在老红军等主题的作品多了起来。从长征胜利50周年开始,人们则是更加注重对长征精神的研究了。

  长征,正是通过这些印象深刻的记忆融入到了中华民族的血液之中。

  纪念

  从春到夏,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的热潮在全国各地兴起。进入金秋,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活动达到高潮。

  10月20日晚,党和国家领导人与首都各界群众6000人一起观看大型演唱会《长征颂》,在气壮山河的交响乐中,追寻革命前辈的足迹,聆听历史的回声。

  10月2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大会。军事博物馆里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展览现场,人们在一边观看着展览,一边热烈讨论着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大会上的重要讲话……

  “70年前的那次震撼世界的远征,不只属于那个年代。长征精神永存于中国人民心中,代代相传。”参观完展览,北京师范大学王琦在留言簿上写下了这样一句话。(据新华社北京10月22日电)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