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名著穿上“比基尼”暴露了什么?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23日10:58 信息时报

  “恶搞文化”近年来颇为流行,流行的原因当然是因为追捧者众。有意思的是,很多人一方面对恶搞的作品趋之若鹜,另一方面又热衷于对恶搞的行为进行口诛笔伐。“《大话红楼》恶搞名著《红楼梦》:大观园内姑娘穿上比基尼选美”(《中国青年报》10月21日)的新闻,或许因为将严肃的名著与比基尼这样一种暴露性比较强的服装联系在一起,容易让人产生暧昧的意味,所以对《大话红楼》出版者的谴责相对要猛烈一点。

  由于是一本新的恶搞之作,目前尚无法判断其市场前途。但是,从此前许多的恶搞作品来看,都有着很好的“钱”途,而且看客的评价也不错。例如:《水煮三国》、《孙悟空是个好员工》、《大话水浒》、《大话西游》等,这些“恶作剧”至今仍被部分读者或观众津津乐道。同样是恶搞,被“大话”的同样是名著,差别应当不会太大。在我看来,又岂止是《大话红楼》与比基尼有染,所有被恶搞的名著不都是穿上了“比基尼”?

  比基尼是一个好东西,它与色情无关,但对于众多的眼球来说,又具备着相当大的魔力,这种魔力达到了需要不露声色地动用眼角来观看的程度。眼下,被恶搞的作品简直是无所不在,地摊表现得最为明显。你可别小瞧地摊,虽然他们卖的基本都是盗版货,但最能说明盗版货背后的文化所流行的趋势。随便翻翻恶搞之作就可发现,名著中的人物千篇一律都很现代:潘金莲当上了夜总会的妈咪,猪八戒成了有钱的老板……反正,怎么能吸引读者与观众就怎么改,不需要太高的技术含量。

  这类文化的出现,既体现出文化娱乐化与大众化的发展方向,更反映出当代主流文化的萎靡不振。由于主流文化后劲不足,加上当代人生存压力的增加,恶搞形式中的幽默、娱乐、少动脑子等特点,便大有市场。从这个意义来讲,恶搞本身就具备着相当大的存在必然性。

  我承认,对名著的恶搞,涉及到版权与青少年的教育问题。但我认为,比起某些主流文化正式地“搞”,恶搞的风险应当要小得多。如今,许多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哪一部不是打着历史之名,行恶搞之实?对历史有正确而清醒认识的人,会相信《康熙微服私访记》的情节是真实的吗?会对《康熙王朝》与《雍正王朝》两部电视剧中相互矛盾的雍正即位情形无动于衷吗?要知道,这些电视剧从来就没有提醒人们,“本剧纯属恶搞”,而是一本正经地“教育”着人们。因此,对青少年的误导应当不会小。而恶搞之作,几乎不涉足历史,更会在作品名称中注明是“大话”之作,其本意不过是“娱乐”着人们而已,相信误导的几率是微乎其微的。更何况,名著本身就是虚构之作,现代版的“狗尾续貂”多少有点借古喻今的味道,我看,“大观园比基尼选美”就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

  我这样分析,并无美化恶搞的意思,而是认为,恶搞并不会像某些学者所认为的那样,是洪水猛兽,更不赞成人们对恶搞之作的侵权问题持双重标准。

  许多人对恶搞现代作品非常宽容,但对恶搞名著则表现得比较敏感。当陈凯歌斥责胡戈“不能无耻到这种地步”,并威胁公堂相见的时候,人们对导演陈给予了无情的批判,导演陈因为维护著作权而变得“无耻”了,馒头胡则俨然成了英雄“恶搞家”。还有影视作品对名著与历史的曲解,又有几个人将侵权问题摆上桌面?

  可见,“恶搞”虽然是个新名词,但恶搞的行为早就存在了。对此类行为的评估或者约束,有必要拿出一个严肃的官方标准。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