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力拔山兮气盖气--浅谈力度之美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23日14:46 红网

  似曾相识燕归来——浅谈怀旧之美

  

  盘点渐行渐远的人生阅历,许多往事仿佛被记忆“显影”:随着时间的推移不仅不曾淡漠,反而越来越清晰,最后定格为一幅幅鲜明的图片。这种奇特而美妙的心理愉悦感,

可称之为怀旧之美。

  所谓怀旧之美,是人们在追念古昔之中产生的一种审美感受。阔步前进的人类,一刻也不曾泯灭悠悠怀古之情。对过去的怀恋、对现时的把握、对未来的憧憬一脉相承,不可分割。怀旧之美以其穿越时空的不朽魅力,给人们带来独特的愉悦和快慰,故而为历代先贤吟唱不已:“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这是何等魂牵梦萦的眷恋;“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这是何等历历在目的思念;“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蕴含了多少对沧桑变迁的喟叹;“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后人总是试图从历史长河里打捞记忆的碎片!

  怀旧之美不仅在文学典籍中俯拾皆是,还以更为生动具体的方式鲜活于现实之中。忆往昔,崖边的红酸枣,野外的笈笈草,汨汨的老水车,荷塘的小蝌蚪……都足以成为怀旧之美的活水源头。前不久,一部《激情燃烧的岁月》热播不衰,该剧既无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也无标新立异的“前卫”手法,更没有刺激感官的低俗“看点”,何以独创上座率之最?关键是它通过那段真实感人的“激情岁月”,打开了亿万观众记忆的闸门,点燃了人们亘古不灭的怀旧激情。接踵而来的《烈火金钢》、《小兵张嘎》、《苦菜花》等荧屏新作,仍试图再现“红色经典”,以此获得观众的认同和票房价值。无独有偶,近年来各电视台新推的“怀旧剧场”、“经典时段”、“精彩回放”等特色版块,以及各大都市相继推出的“万人诵读经典”活动,正是由于巧妙地(尽管有时是不自觉的)唤醒和适应了人们的怀旧之美,才取得了巨大成功。

  回忆与思念是怀旧之美飞翔的双翼;个人阅历与感受、前人经验与典籍则是孕育怀旧之美的母腹和摇篮。普希金诗曰:“那过去了的,就会变成美好的怀恋。”柴可夫斯基曾说:“回忆犹如月光,它照亮的往事恰如其分:一切不好的都被省略,其余的变得更美好。”在我看来,怀旧之美像一本古朴的线装书,朴实无华,博大精深,令人开卷受益。像一杯清凉的苦丁茶,苦中透甘,幽香清雅,令人回味无穷。怀旧并非厚古薄今,而是温故知新,引导人们在对历史的反思中,吸取无穷的智慧与力量。怀旧并非作茧自缚,而是超越自我,引导人们在抚今忆昔的审美活动中重塑自我,实现化蛹成蝶的奋然一跃!

  无论人们是否意识到,独树一帜的怀旧之美正在悄然兴起,并日益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这一现象背后掩藏着复杂而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当人们对快节奏的现代生活感到厌倦时,当人们对激烈竞争及其心理压力不堪重负时,当人们对浮躁的都市生活倍感不适时,特别是当人们尽情享受现代科技成果、又不得不为之付出环境污染、生态恶化乃至道德沦丧的沉重代价时,回归自然、返朴归真、渴望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寻求解脱就成为一种必然。而寻访心灵的慰籍,还有比怀旧之美更温馨、更宁静的绿野与港湾吗?

  淡妆浓抹总相宜——解读和谐之美

  

  自中央“两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来,“和谐”成为人们耳熟能详、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认真解读和谐一语丰富的美学内涵,对我们不无启示和教益。

  所谓和谐,可简释为“配合得适当和匀称”。人类思想文化史上,众多先哲试图以“和谐”为金钥匙,解析审美现象的千古之谜。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认为“美是数的和谐”;柏拉图强调“美是理念的完善与协调”;亚里士多德指出“美是感性形式的和谐”。我国美学界也不乏“美即和谐”论者。显而易见,和谐是美的事物的普遍属性,或者说,和谐本身就是一种审美风格和形态。

  和谐之美的主要特征,是指审美对象的比例结构最为协调、构成要素与系统和衷共济、整体效果处于最佳状态时所展现的那种美。它广泛存在于自然界、艺术领域和现实生活中。比如:自然景物必须和谐有序才能赏心悦目,否则就会有碍观瞻;艺术作品必须和谐典雅,才有欣赏价值,否则就会成为败笔;交响乐队的演奏必须和谐一致,才能悦耳动听,否则就会产生刺耳的噪音。生活实践也无处不在呼唤和谐:医患关系和谐是治病救人之本;教与学关系和谐是教书育人之本;民主与法治和谐是社会长治久安之本;人与自然关系和谐是呵护生物链、守望家园之本……。

  和谐一词,通常与匀称、协调、均衡之类概念紧密联系。和谐之美追求的境界,不是一枝独秀孤芳自赏,而是百花盛开和衷共济。和谐之真谛并非抹煞矛盾,而是善于化解矛盾;并非没有差异,而是求同存异达成默契,正如惟有不同的音符才能组成优美的音乐一样。和谐并非一潭死水缺乏生机,而是寓动于静,蓄势待发,在不断打破旧的平衡中保持新的平衡;并非否定事物的突变和飞跃,而是寓质变于量变之中,寓突变于渐进之中,以温和沉稳的态势推进事物持续发展,给人一种甘甜如饴、弥之久远的审美享受。

  和谐之美也可表现为一种人生态度:它反映在行为主体的消费方式上,应是量入为出,而非挥霍无度寅吃卯粮;表现在饮食习惯上,应是科学膳食,而非山吃海喝醉生梦死;表现在作息规律上,应是持之以恒,而非一曝十寒忽冷忽热;表现在情爱与友谊上,应是有礼有节,而非“感情透支、爱得死去活来”;表现在个人心态上,应是心平气和,而非喜怒无常大起大落;表现在利益分配上,应是先富带后富,实现共同富裕,而非贫富悬殊两极分化;表现在发展观上,应是持续发展,良性循环,而非杀鸡取卵竭泽而渔。

  和谐的反意词是无序、失衡、纷争等。社会各行各业出现不和谐,不稳定因素便初见端倪;生命有机体出现不和谐,就会产生病变;个人财富与素质严重失衡,也会酿成人生悲剧,一夜暴富的禹作敏,最终在金钱与道德的自我反差中走向毁灭,足为殷鉴。

  宋人苏轼有诗云:“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淡妆与浓抹作为两种不同风格的美,并行不悖,但它们有一个共同规律,即都必须“相宜”、必须适度、必须“和谐”才是美的。

  千树万树梨花开——浅谈时尚之美

  

  进入inter网搜索“时尚”一词,各类词条竞相弹出:杂志中的时尚期刊、报纸中的时尚专版、广播中的时尚时段、电视中的时尚版块……令人目不暇接。时尚,是引领习俗、革故鼎新的“风向标”,是人们行为模式变革的“晴雨表”,是反映时代脉搏最敏感的“水银柱”。时尚,又是当今青年朋友以及全体公众津津乐道的热门话题。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改革开放催生了社会经济的极大繁荣,也孕育出五光十色的时尚景观。服饰与时装,始终是时尚前沿最活跃的元素,是附丽于人体美、且自成一格的锦绣篇章。魅力四射的“时装秀”,总是以崭新的面料、质地、图案、款式和流行色,演绎着羽衣霓裳的独特创意。那庄重整肃的中山装,风度翩翩的燕尾服,质朴粗犷的牛仔服,舒适大方的休闲装,富于想象与浪漫的百褶裙,以及妙曼柔滑的一袭旗袍……桃红李白,风采各异,适应了“爱美一族”穿出自信、穿出个性的多层面审美需求。无独有偶,作为形象与仪表构成元素的发型,同样经历了从传统到时尚的急剧演变。过去几十年间“小平头”、“羊角辫”平分秋色一统天下的僵局早已被打破,各式新发型闪亮登场:无拘无束的“瀑布式”,舒卷自如的“大波浪”,张扬个性的“爆炸式”、简洁轻巧的“马尾辫”、以及犹抱琵琶半遮面的“不等式”,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人们多姿多彩的生活情趣。“领风气之先”的时尚,渗透于物质文化生活的各个层面:近年相继流行的“呼拉圈”、“中国结”、“博士帽”、“健身热”、“追星族”、“青春秀”……或风靡一时,或经久不衰,展现出时尚文化之冰山一角。再比如:琳琅满目的化妆精品、溢彩流金的家居氛围,自娱自乐的卡拉OK、各领风骚的名优品牌,回归自然的“绿色”餐饮,大红大紫的青春偶像,阳春白雪的“小资”情调,惊世骇俗的“摩登”风格……林林总总,蔚为壮观,诠释着时尚之美的丰富内涵。

  所谓“时尚”,《辞海》简释为“一种外在行为模式的流传现象。”时尚的流行与传播,必然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因而考察时尚不能脱离它们赖以存活的经济文化土壤。当前社会转型期的时尚,从一定层面折射出人们思想观念的碰撞与更新、行为模式的调适与重构。展示出人们由过去“非此即彼”的二维判断,向“亦此亦彼”、“非此非彼”多维判断的认识飞跃。也反映出人们对精神压抑、个性束缚、强求一律倾向的否定与反叛。时尚,对陈规陋习具有“破冰”意义。时尚,又是与传统、经典相比较而存在的一个认知范畴,两者之间存在着由此达彼的桥梁。现时经典未尝不是昨日时尚;今日时尚有可能积淀为明朝经典。2001年秋,江泽民等多国首脑身着唐装,亮相申城APEC峰会,唐装“国粹”由此重放异彩,再现了时尚与传统的和谐统一。

  时尚的基本特征是拒绝陈腐与平庸、凸现新意与个性、充满希望与憧憬。时尚之美的独特价值,在于激励人们永葆青春活力,紧跟时代节拍,提升生活品位,以永远年轻的心态笑对人生。闭目塞听拒绝时尚,只能成为不合时宜的落伍者。我们满腔热忱地呼唤时尚之美,同时强调:切勿惟时尚之马首是瞻、被似是而非的“伪时尚”牵着鼻子走。比如:那种以邋遢为时尚,以懒散为时髦,以粗野为“风度”的现象;那种不分场合袒胸露透背放荡形赅的作派;以及某些“前卫”作家“用身体写作”的闹剧,只能称之为文化糟粕或垃圾,理当坚决革除。时尚之美的本质属性,应是健康而非病态、高雅而非低俗、庄重而非轻薄,新颖而非怪诞。因而对瑕瑜互现的各类时尚,要善于分析鉴别,采取“扬弃”的科学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明辨莨莠,择善而从。以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追求和创造生生不息的时尚之美。

  削尽冗繁留清瘦——浅谈简洁之美

  青工小L,新婚燕尔,乐不可支。诚邀亲朋好友欣赏他的名典“爱巢”。等离子彩电、名人字画、金碧辉煌的顶棚、大红大紫的苏绣地毯……令人目不暇接,六维空间全被刻意“包装”,几乎看不到白墙粉壁。尽管每一件器具珍玩都不失其美,但给人总的印象是:这间本来就不太宽畅的屋子太“挤”了,使人感到有点透不过气来,因而觉得不美。

  审美经验告诉我们,充盈饱满可以构成美,简洁精练也可以构成美。就审美对象框架布局、轮廓线条的繁简疏密而言,可分为丰硕之美和简洁之美:花团锦簇为美,一枝独秀亦然;雍荣华贵的牡丹为美,星星点点的桂花亦然;桃红柳绿的春景为美,天高云淡的秋色亦然;繁华鼎盛的《清明上河图》为美,寒江独钓的“孤舟蓑笠翁”亦然。古人素有“杨肥赵瘦”之说,意思是体态丰盈的杨玉环和身轻如燕的赵飞燕各有妩媚之处。宋诗云:“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如果说,“满园春色”展现了丰硕之美,那么,“一枝红杏”当属简洁之美。两种风格的美桃红李白,风格迥异。但都必须恰到好处、把握好“度”的界限。丰硕不等于雍肿芜杂,简洁不等于干瘪瘦弱,“过”与“不及”两种倾向,都将大大削弱审美效果,留下“美中不足”之缺憾。

  简洁之美不仅以“原汁原味”的形态鲜活于自然界与现实生活中,而且以更纯粹、更典型的形式在艺术领域得到再现与复活。追求简洁、“惜墨如金”,堪称文学艺术创作的普遍规律。画家画漫画、速写,着墨极省俭,寥寥数笔,人或事物的特征形神兼备,跃然纸上;字字珠矶的唐诗宋词,无一不是简洁之美的成功典范。名优品牌的商标设计,其构图、线条极其简洁明了,大胆割舍一切不必要的枝节,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给以留下过目难忘的视觉冲击力,达到先声夺人、“以少少许胜多多许”的审美效果。俄罗斯大文豪高尔基指出:“任何一朵花都不会因为多了一辫显得更美丽。”“杨洲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总结出“削尽冗繁留清瘦”的画竹“真经”,独有见地。因而他笔下的青竹,潇洒挺拔,超凡脱俗,卓然不群,品格清峻,具有独树一帜的神韵。

  简洁之美的穿透力,有时还奇特地表现于各科学门类的融会贯通。南开大学教授、著名书画家范曾先生近日接受央视访谈,畅谈了他与诺奖得主杨振宁、著名科学家袁隆平不约而同的审美观——都把“简洁”视为本研究领域美的极致。来自不同科学、艺术领域的这三位顶尖级大师如此惊人一致的审美共识,对我们理解美的真谛不无启示。简洁之美,不仅体现了一种审美价值取向,也可反映为一种思想行为模式:它表现在领导作风上,应是精兵简政轻车简从,而非前呼后拥大事铺张;表现在演讲风格上,应是片言居要简短有力,而非长篇大论滔滔不绝;表现在工作方法上,应是简便易行切合实际,而非繁文缛节故弄玄虚;表现在消费方式上,应是简朴节约量入为出,而非穷奢极欲醉生梦死;表现在工作效率上,应是简化程序务实高效,而非程序繁琐拖泥带水……。

  有人说:“简洁是永不过时的时髦”。其主要特征,一是以少胜多,以“质”取胜。因此要注意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删繁就简,沙里淘金。正所谓“万绿丛中一点红,动人春色不须多。”二是以小见大,以“精”见长,要“点睛”不要“画龙”。因此要善于发现、发掘美的“闪光点”,反映丰富多彩的审美内涵。三是合理“省略”,留有“空白”,给人留下回味、想象、联想的广阔空间。遗憾的是,生活中普遍存在着丰硕有余而简洁不足、华丽有余而淡雅不足、繁杂有余而恬淡不足的倾向。因此,删去过多的脂粉气,追求“永不过时”的简洁之美,显得尤为难能可贵。

  力拔山兮气盖世——浅谈力度之美

  在世界文学巨匠的殿堂里,美国作家海明威堪称独树一帜的“另类”。他成功地塑造出诸如拳击手、斗牛士、渔夫、战士、猎人等一系列“硬汉”形象。更为奇特的是,身经两次世界大战、全身留下百处弹伤、却从未向命运屈服的作家本人,正是现实生活中一位愈挫愈奋的“硬汉”。我认为:海明威艺术风格及人格魅力之主要特征,当属于铁骨铮铮的力度之美。

  “力”本是一个物理学或力学概念,其引伸意相当广泛。有无力度,成为表征事物盛衰强弱的标志性用语。所谓“力挽狂澜”、“力透纸背”、“力举千钧”等,从各个不同的视角和层面展示了力度之美的丰富内涵。古希腊科学家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地球。”堪称人类征服自然的力学宣言。力度之美的基本特征是:内容通过坚硬的质地、有力的线条、粗糙的表面、挺拔的造型、磅礴的气势、凝重的色彩等表现自身,给人以视觉上的震撼力。就其内在品质来看,表现为蓬勃向上、勇往直前的姿态;表现为战胜厄运、从逆境中奋起的精神;表现为压倒一切困难、而决不为困难所屈服的气概。力度之美显现出与众不同的审美“个性”:它应是笔走龙蛇的狂草而非工整娟秀的小楷;是掀起惊涛骇浪的怒号而非“起于青萍之末”的微风;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纤夫而非闲庭信步低吟浅唱的书生;是石缝里顽强生长的野草而非温室里精心培育的盆景,是“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四季松而非东南西北随风倒的墙头草;是拔地而起的钻天杨而非婀娜多姿的绿柳枝;是秦王朝席卷六国的虎狼之师而非宋襄公“蠢猪式”的用兵之道;是“泰山压顶不弯腰”的金钢之躯而非弱不禁风的残花败柳……。

  五环旗下的紧张角逐是力与美的大展台:百米冲刺的冲击力,马拉松长跑的耐久力,跳跃运动的弹跳力,临门一脚的暴发力……最集中、最直观地反映了竞技场上扣人心弦的力度之美。西方艺术史上鼎盛不衰的裸体雕塑、绘画等,淋漓尽致地凸现了人体中无以伦比的力度之美。意大利著名画家米开朗基罗笔下的《大卫》王,似乎每一块肌肉都蓄满了所向无敌的生命激情。法国雕塑家罗丹的杰作《思想者》,神态内敛,仿佛正在积蓄着火山喷发的能量。古希腊雕塑家米隆的《掷铁饼者》,选取了竞技者曲体扭身、蓄势待发的精彩瞬间,展现出生命的张力。这些传世精品,无一不是力度之美的杰出典范,令人精神振奋,浑身充满了无穷的力量。

  用时尚话语解读力度之美,其真谛是“酷”而不是“帅”;是楞角分明的“猛男”而不是油头粉面的“俏哥”;是人生大舞台的“强者”而不是贵妇人怀中的宠物。力度之美的哲学意味,是矛盾双方冲突与对抗时迸发的力与美,如同电闪雷鸣时迸射的璀璨瞬间。当然,这种矛盾冲突并不排斥和谐统一,而是打破旧的平衡、实现更高层次上新的平衡。

  力度之美的丰富内涵,给人以多元的审美感悟和人生启迪。其一,它不简单等同于表面的宏大、强盛,弱小的事物亦可蓄积非凡的力度。“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那为人不屑的离离原上草,不是显现着烧灼不灭的强大生命力吗?其二,力度之美不单纯为成功者所拥有,有时垂青于虽败犹荣的一方。谚云:“虎死不倒威”。英雄末路的西楚霸王,一曲“力拔山兮气盖世”的悲歌,用“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的生命轮回,演绎出力度之美的千古绝唱。其三,逆境与厄运,是力度之美的磨刀石。古人云:“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西谚云:“风平浪静时,谁都会掌舵”。回避艰难困苦的人,注定与力度之美无缘。失意男儿的泪水,应当用饱经风霜的拳头而不是用花手绢擦去。其四,力度之美是陶冶男子汉气质,医治“娇”、“骄”二病的一剂良药。其五,力度之美不仅表现为出类拔萃的个体,更突出地表现为万众一心的辉煌群体。一根枕木、一节钢轨的作用也许是渺小的,但千百万条枕木与铁轨的完美整合,足以托起两条钢浇铁铸的臂膀,让时代列车隆隆驶过,这种轰轰烈烈的力度之美不是更富有感染力吗!

稿源:红网 作者:巩崇吉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