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6年28万户特困职工脱贫就是“和谐”体现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23日18:00 光明网
曾春光

  2000年,全国企业改革进入体制转换和产业调整的攻坚阶段,黑龙江省出现了大量的下岗分流人员。一时间,很多职工失去了经济来源。为了帮助特困职工开辟致富门路,走出生活困境,黑龙江省委从2000年7月开始,在全省城市实施了第一轮“一帮一”扶贫解困工程,到2006年11月底,全省第二轮“一帮一”扶贫解困工程将画上圆满句号。为期6年的全省城市“一帮一”扶贫解困工程,通过技术扶持、制定优惠政策和送温暖活动等一系列帮扶政策,使城市特困职工和特困企业逐步走出困境,近28万户特困职工实现脱贫,34767人成

为月收入超千元、年收入超万元的致富户。(10月17日《黑龙江日报》)

  刚刚闭幕的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确定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一系列要求和部署都贯穿着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这根红线。构建和谐社会,不是冠冕堂皇的口号,只有在一件件解决涉及百姓切身利益的小事中才能实现。笔者认为,黑龙江省6年28万户特困职工脱贫就是“和谐”体现。

  黑龙江省城市“一帮一”扶贫解困工程在实施中,广大党员干部身体力行,深入特困职工家中,不仅帮助他们解决燃眉之急,而且与他们共谋脱贫之策,想创业之计。许多帮扶干部深切体会到,输血不如造血,给钱给物,不如给特困职工指出一条脱贫致富路。因此,帮扶干部通过生活上扶贫、精神上扶志、能力上扶技、经济上扶业的方式,帮助贫困职工挖掘生产潜力,寻找生产门路,使他们自立自强,靠自身的力量改变生活状况。同时,帮扶干部利用市场信息灵活的优势,随时收集各种致富信息,提供给特困职工,根据他们自身情况开展形式多样的生产自救。

  黑龙江省城市“一帮一”扶贫解困工程为各地提供了好经验,全省上下通过层层签订责任状,明确任务和目标,使抓工作落实的责任链条环环相扣,也使奖惩分明的激励机制层层贯通。以加强领导为保证,促进“一帮一”工程的健康发展;以制度创新为基础,使“一帮一”工程纳入科学规范化轨道;以典型引路为动力,促进“一帮一”工程的深入推进;以社区为依托,推动“一帮一”扶贫工程的拓展延伸;以强化领导为前提,确保“一帮一”工程质量提高;以资金、技术为保障,帮助特困职工从根本上摆脱贫困;积极开展送温暖、助学活动,为特困职工排忧解难。

  事实证明,帮助包括特困职工的贫困人员脱贫,不仅依赖每一个公民的爱心,更倚仗政府的关爱--进一步做到把扶贫与扶志相结合,重在扶志;把治穷与治愚相结合,重在治愚;把输血与造血相结合,重在造血;把资金扶持与政策倾斜相结合,用政策弥补资金不足;进一步健全组织领导机制,强化推进机制,完善责任机制,用好激励机制;营造和谐的党群、干群关系,让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更多地走出深宅大院、冲出文山会海,深入贫困职工家中,体察他们的疾苦,倾听他们的呼声,与最基层、最困难的群众手携在一起,为共同富裕的目标而努力。

  大家知道,贫困人员不但给当地城市的管理带来了困难,对治安、环境及社会安定等方面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但若扶贫解困工作做好了、做到家,不仅关系到每位贫困人员的切身利益,在很大程度上也可以说是夯实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所以,各地政府要高度重视贫困人员,花大力气、下大功夫,寻找适当的途径,通过多渠道、新机制来搞好扶贫解困,这是“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还要让先富的人去帮助穷人,并完成先富带动后富的使命,进而为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作出贡献。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