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他们生命的意义不只是活着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24日01:52 重庆晨报

  

他们生命的意义不只是活着

  10月11日,李宝珍在观看中心孩子和老师自导自演的舞台剧《老鼠嫁女》的彩排。台胞李宝珍夫妇来渝办校培训智障儿,10年来让上百名孩子学会了生活自理“智障儿童有权利接受教育,他们生命的全部意义,不只是活着。”中国台湾的李宝珍和方武夫妇为

  此扎根江津10年,开办专门学校培训智障儿童。至今,逾百名孩子在他们的培训下,学会了生活自理。在江津市几江镇向阳小学前的一栋居民楼里,有一座名叫“向阳儿童发展中心”的特殊教育机构。虽然仅一墙之隔,且同取一个名,但向阳发展中心与向阳小学完全不一样,这里有14位老师,却只有20名学生,且这些孩子全部是智障儿童。

  脑瘫儿学会生活自理

  今年13岁的郑波戴着一副黑框眼镜,在中心内算是一名活跃分子。平日里,他最爱问李宝珍老师“为什么”:为什么这个灯会亮,为什么地板是硬的,女同学的头发为什么要比男生长?对他提出的每一个问题,李老师都会不厌其烦地回答。每天午睡起床后的跳舞时间,他都要随着音乐节奏,拉着李老师一起跳舞。

  “他进步算是最快的了,我很喜欢他。”这是李宝珍对郑波的评价。原来,郑波出生时因缺氧脑瘫,到了7岁连说话、吃饭都不会,伤心欲绝的父母多次想到了放弃。但进入向阳儿童发展中心6年时间,郑波不但学会了吃饭、上厕所等基本生活技能,还培养了读书、写字、问问题、跳舞、画画等爱好。

  接送孩子的家长们说,孩子到了向阳儿童发展中心后,更愿呆在学校。每逢学校放假,他们会很不习惯,嚷着要见学校的伙伴和老师。

  自筹资金办学校

  对孩子们来说,向阳儿童发展中心的老师和伙伴就是他们的亲人。对创办该中心的李宝珍夫妇来说,孩子何尝不是他们的亲人。

  李宝珍夫妇今年都是53岁。来渝办学前,他们在中国台湾一家名为“财团法人双溪启智文教基金会”的机构从事智障儿童培训工作,至今已经有30年的特教教龄。

  从台湾来重庆江津办特殊教育学校纯属偶然。李宝珍的丈夫方武是重庆人。一次回方武的老家江津探亲,他们了解到许多智障孩子因为不能接受培训而只能呆在家中。夫妻俩遂萌生了办学的想法,并于1996年自筹资金在江津挂牌成立了向阳儿童发展中心。

  培训智障儿童上百名

  向阳儿童发展中心主要针对江津城里经智力测试后智商在50以下的智障儿童。中心最开始只有9名学生,没过多久就达到了20名。

  从开办至今10年时间,向阳儿童发展中心现已拥有14名特殊教育老师,服务了当地逾百户家庭,陆续培训了像郑波一样的智障儿童上百名。这些孩子不但学会了扫地、煮饭、除草、种地等基本生活技能,还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基础上培养了画画、打鼓等兴趣。

  智障儿童可以战胜困难

  来渝投身特教事业,李宝珍夫妇并非为了赚钱。向阳儿童发展中心的设施、教师工资、甚至学生的大部分学费,都是李宝珍夫妇每年寒暑两假回台湾开展义捐义卖等慈善活动筹集而来。

  李宝珍说,特殊教育花费比普通教育高得多,然而拉回的赞助却不够,目前学校的开支都是量入为出,基本能够维持下去。虽然辛苦,但至少证明了一件事:无论条件多么艰难,人们都有能力负担教育下一代的责任。培训智障儿童,就是要让家长们明白,通过后天的努力,是可以战胜困难的。

  李宝珍夫妇的坚持也带动了其他老师。中心的老师不分年限实行统一工资制,一名创办之初便来此的老师告诉记者,10年来,他也曾多次想过退出,但想着这些可怜的孩子,想着不管有何困难都坚持的李宝珍夫妇,最后还是留了下来。

  虽然李宝珍夫妇为了投身特殊教育公益事业没要子女,但日前李宝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的话让人感动:“谁说我没有儿女,在中心来接受培训的孩子,不都是我的儿女吗?”

  (为保护当事人隐私,文中未成年人全部为化名)

  本版文&本报记者任明勇本版图&本报记者黄宇陪读母亲成了特殊教育老师

  在向阳发展中心,有一位特殊的特教老师,“学生就是儿女”对她有更深的含义。

  梁英的女儿今年16岁,3岁时仍不会喊爸爸妈妈,也不会走路。经儿童医院诊断,孩子属于先天自闭症,智能比较低下。孩子7岁那年,梁英听说了这个中心,毅然辞职,带着孩子从九龙坡西彭来到了江津,在中心附近租了一间房子,当起陪读家长。除了每天接送,她还要陪着女儿上课,女儿第一次喊妈妈,第一次会穿袜子,都让她激动不已。在中心9年,女儿不但学会了扫地、煮饭、除草、种地等基本生活,而且还培养了画画、打鼓等兴趣。而梁英在李宝珍夫妇帮助下,耳濡目染,成为一名经验丰富的特殊教育老师。

  “特殊教育是我的终身职业”

  “一旦接触这一行,你不会忍心离开。”前年才从重庆师范大学毕业的冉秋红告诉记者,特殊教育是她的第一份职业,也将是她的终身职业。

  冉秋红接触最多的是脑性麻痹的孩子,虽然由于各种原因他们不能完成想做的事,但他们刻苦、锲而不舍。

  冉秋红记得,刚到中心时,看到一个脑瘫孩子在穿串珠,因为他是爱动型的,手根本不听使唤,晃动十分厉害,无法进行。但这名孩子没有放弃,继续尝试各种方法,后来他用一只晃动的手把珠子压在桌上,另一只手把绳子一点点靠拢,直到额头冒出汗水。30分钟后,这名小孩终于穿好了第一粒串珠,他笑了,冉秋红也笑了。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