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征“爱心家人”暖“迷途羔羊”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24日02:30 新闻晨报
□晨报特派记者郭翔鹤重庆摄影报道

  消息发布仅几天,报名者上百

  从上周开始,重庆市未成年人管教所向社会发布了“爱心家人”征集信息,称被选中的志愿者将获得该所颁发的“爱心证”,凭此证可以定期到该所探望结对帮扶的失足青少年,从生活上、思想上对单亲或父母双亡的他们进行帮助。该所吴为民警官介绍,消息发布仅仅几天,来电报名者已有上百人,其中包括退休教师、医生、法律工作者和个体经营者等

,有15岁的初中生,也有64岁的退休教师。经过筛选,20名市民最终中选,并成功与20名未成年服刑者“认亲”。

  特殊的报名者:他拥有同样的过去

  在电话报名“爱心家人”的志愿者中,有一个人让未成年人管教所警官吃了一惊,他就是因抢劫在未成年人管教所服过刑的邱刚(化名)。20岁的邱刚如今在重庆市从事餐饮工作,面对自己的过去,他有些害羞却敢于直面:“我2003年因抢劫罪在这里的第二监区服刑,母亲因此受打击去世,我一直非常内疚。我是过来人,明白在监狱里有人关心是什么样的滋味,也知道这些关心对于改造时的精神意志是多么的重要。我很了解未成年犯的心理,知道他们在想什么,我的经历可以帮助他们。”

  经过多次会议讨论,警官们达成了共识:邱刚属于偶然罪犯,而且在监狱里改造较好。据追踪了解,邱出狱后也积极生活,目前有正当职业。干警们认为,帮助未成年犯需要以心换心,邱刚在这方面占有优势,对他给予信任,也有利于巩固他此前的改造效果。

  上午10点,一队身穿蓝色囚服的少年犯被引进“认亲会”现场,邱刚十分认真地注视着这些少年的面庞,并与手中的名单进行对照。在干警安排下,他与李斌(化名)结为“爱心家人”,面对面坐下来交谈。年龄相仿,经历类似,邱刚和李斌很快“找到了感觉”,“今后你就叫我哥吧,别担心出去以后的事,现在好好改造,将来一切都能重新开始……”面对邱刚的诚恳,李斌连连称是。

  实现与家人吃饭的愿望,他哭了

  “于2005年6月4日晚伙同他人,在重庆市大渡口区抢劫,抢得人民币1064元和手机2部。2006年1月18日,因犯抢劫罪被重庆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2年。”在邓川(化名)的“认亲”资料中有着这样的记录。

  邓川1990年出生在遂宁澎溪县一农户,4岁那年,在陕西打工的父亲死于矿难,4年后,成天打麻将的母亲也因病去世,他从此成为流浪儿童。10岁那年,他曾经偷偷许下一个心愿———能和家人一起吃饭,然而,这个愿望一直无法实现,邓川也与社会不良青年混迹,2005年他第一次抢劫就被捕入狱了。

  与邓川认亲的是重庆市民刘柯岑,在认亲活动中,她还带来了15岁的儿子孙孟(化名)。今年初二的孙孟说,自己是自愿跟母亲一起来的,自己也希望认一个同龄的失足少年,“很同情他们,想帮助他们”。与同龄少年邓川相比,孙孟显得个头高大、身体强壮。孙孟很努力地试图和邓川沟通,然而气氛似乎稍显尴尬,他们的生活环境迥然不同,孙孟感兴趣的歌星和篮球,邓川一点也不了解。邓川没有上过一天学,他只会写自己的名字,和面前这个新认的“兄弟”对话,他稍显吃力。

  刘柯岑说,自己今后会把邓川当作自己的儿子看待———从见面的一刻开始,她就紧紧握着这个身材瘦弱的少年的手。认亲午餐开始了,邓川面前是热气腾腾的家常菜———土豆烧牛肉、荤豆花,刘柯岑摸着他的头,一边嘘寒问暖,一边给他夹菜:“今后不要拘束,我就是你妈妈。”已经很多年没有感受母爱的邓川,此时再也忍不住,低头抹起眼泪……

  晨报对话

  “如果做不到,没脸去那个阿姨家”

  经过特批,包括晨报记者在内的5人记者团走进重庆市未成年人管教所大门。大概很久没有这么多“外人”来了,几栋学员宿舍的窗口一下挤满了人,这些略带稚气的脸庞上带着好奇的表情,他们注视着记者进入指定的楼层采访。

  晨报记者在7楼的接待室见到了刚刚吃完“认亲饭”的李勤(化名)。“昨天知道‘爱心家人’的事,心情很激动,一晚没睡好。今天的见面还是觉得有些意外,与我认亲的阿姨一把抱住我,让我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

  李勤老家在重庆梁平城南镇,幼时父母离异,他因此离家出走。“那时候年纪小,体力活干不动,文化程度又不高,找工作不可能。只有和‘兄弟们’在一起,才能生存下去。至少有地方住,不用睡在路灯下面挨冻。”2002年12月,他和“兄弟们”出外抢劫,结果被判缓刑。2003年6月20日到22日,他又在梁平县蟠龙公路边用暴力手段实施抢劫,最后被判7年有期徒刑。

  李勤说自己不愿再提那些黑暗的日子。“我没有家可以回,我曾经很畏惧外面(指管教所外),一出去也许只有又和‘兄弟们’混到一起。今天的事让我很感慨,有人关心我了,我要学点技术,今后自己养活自己。如果做不到,我没脸去那个阿姨家……”

  征集“爱心家人”行动不是作秀

  重庆市未成年人管教所所长吴云才提起此次征集“爱心家人”的行动时说:“我们不在乎这是不是全国首次,也不在乎是否为未成年服刑人员找到了干爹干妈。这不是作秀。他们需要的是持续的关注,我们希望‘爱心家人’的行动能落到实处,真正解决他们面临的实际问题。本着这种原则,我们对上百名报名者进行了谨慎挑选。教师和法律工作者成为首选,同时考虑到未成年犯刑满释放后的就业问题,愿为他们提供就业机会的爱心市民,也全部入选。”

  “目前我所的未成年服刑人员有近千人,其中单亲或父母双亡者比率高达1/3。”吴云才介绍,管教所干警为了这些孩子的将来付出了大量心血,“但是,这种关心和帮助是有局限性的,永远不能满足未成年人对亲情的渴望。因此,我们继续推进‘爱心家人’的尝试,志愿者很快能得到‘接见证’并按规定定期探望这些孩子。同时,我们也要在学员教育改造工作中开拓思路,寻找新的有效途径。”

  “爱心家人”刘柯岑等人在接受采访时说,他们不在乎自己与少年犯接触是否会引起亲人反对,会尽心尽力完成帮助这些服刑孩子的任务,但是他们最关心的,还是孩子们出狱之后的出路问题。

  由于社会传统看法,刑满释放人员长期处于被歧视状态,而单亲、父母双亡的刑满释放少年犯则是这个弱势群体中最应受到关注的———如果能够多一些温暖、多一些提携,尚处于成长期的他们完全能够抛弃旧我,重获新生,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材。然而,社会慈善经费的阳光长期远离他们,缺乏培训、就业机会,没有收入来源,为了生计他们惟有再次犯罪,向黑暗的深渊滑落。

  重庆市未成年人管教所此次征集“爱心家人”的尝试,让我们看到了这些“迷途羔羊”的未来。更让人欣慰的是,10月12日,北京市海淀区法院出台暂行办法:对于符合条件的未成年犯人,推荐使用“判后救助专项基金”进行相应帮助。据介绍,“判后救助专项基金”主要来源于社会各界慈善人士的捐款,这是我国法院首次动用慈善经费救助未成年犯。

  上述司法尝试,符合法制社会建设的客观规律,是针对未成年罪犯“后改造时代”救助体系建设的全新思路。让社会多一个迷途知返的“新人”,少一个铤而走险的罪犯,可谓善莫大焉!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