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缩小收入差距要强化三次分配(焦点报道)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25日02:45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缩小收入差距要强化三次分配(焦点报道)
随着经济发展收入分配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成思危副委员长曾明确表示,要缩小贫富差距,就应当有三次分配:初次分配一定要讲效率,二次分配要讲公平,三次分配要讲社会责任,富人们应当在自愿的基础上拿出自己的部分财富,帮助穷人改善生活、教育和医疗的条件。日前,我们采访了长期关注这一问题的研究专家、辽宁大学副校长穆怀中教授。

  更多体现生存公平

  记者:为什么要建立三次分配制度?

  穆怀中:人们对社会公平的判断一般存在两个标准:一个是劳动标准,一个是生存标准。劳动标准主要是体现劳动对等原则,多劳多得,按照对社会的贡献取得对等收入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生存标准体现的是人生存的基本权利,人作为社会存在应该享受基本生存条件,这是人类发展的基本目标。一次分配主要体现劳动公平,二次分配兼顾劳动公平和生存公平,三次分配应更多体现生存公平。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生存观念日益突出。在收入差距扩大这一背景下人们提出强化三次收入分配作用弥补一次、二次收入分配不足,进一步体现劳动公平与生存公平的统一。

  记者:三次分配包括哪些方面有哪些形式?

  穆怀中:第三次分配的基本原则是自愿原则和责任原则。也就是说第三次分配一方面是自发的,一方面是责任的体现。

  从运行形式上来看,第三次分配可以分为“政府引导型”,例如以政府为主导利用多方资源对自然灾害的救助,红十字会或慈善总会的救助、捐赠等;“市场形象主导型”,例如公益广告、希望小学、企业捐赠等;“人缘情感纽带型”,如以亲情、友谊为基础的“民间互助型”,民间互助常见于一人下岗或失业亲友共同扶持,孩子升学、求学面临学费压力时亲友的帮助,以及体现海外华人对祖国感念的海外捐赠等。

  从三次分配的主体动机来看,政府引导为主导的政策性捐赠是“责任引导型”的,影响力强,带动范围广泛,有利于实现国家职能;以市场形象为主导的公益事业、企业赞助等是“利益引导型”的,有利于企业在慈善捐赠的同时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促进企业发展的良性循环;以亲情、友谊为基础的民间互助、海外捐赠是“人缘情感纽带型”的,有利于公民树立有益于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道德伦理观念,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建立税收减免机制

  记者:如何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参与第三次分配?

  穆怀中:政府、企业、个人作为第三次分配不同类型的主体,都应该努力提高责任意识,积极参与三次分配。

  从政府角度,政府作为“责任引导型”第三次分配主体,要加强引导作用。第一,应该建立一套既符合国际惯例又具有中国特色的一套税收减免机制,完善三次分配的相关税收制度;第二,加强对捐赠组织的建设和政策扶持,提高慈善组织运作效率;第三,制定和完善与三次分配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监督和管理,促使三次分配制度化、法制化;第四,引导建立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的社会文化,使中国传统慈善文化个体的恻隐之心发展成为有意识、有组织的活动,强化慈善意识。

  从企业角度,企业作为“利益引导型”第三次分配的主体,首先,应注意提高自身形象,着意慈善计划、设计以及宣传,营造良好的社会形象;其次,应将参与公益事业作为企业文化来建设,树立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道德观念、行为准则,形成良好的企业文化;第三,应培养自身社会责任意识,树立现代企业社会价值观。

  从个人角度,作为“人缘情感纽带型”第三次分配主体,公民应加强自身的奉献意识、道德意识,为社会安定团结做出贡献,同时还应以自身带动他人,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从而形成社会整体性的高尚意识。

  只有各方面力量的协调参与,彼此配合,才能够实现三次分配制度的有效运行。过分的强调某一方面的力量都是有所偏颇的。

  社会文化进步的体现

  记者:建立三次分配制度,制度上还要做哪些完善?

  穆怀中:为了建立规范、合理的第三次分配制度,第一,应该建立捐赠回馈制度,当曾捐赠者陷入困境时能够得到相应的回报;第二,应该建立政策、税收等优惠制度,鼓励企业更多地投入到社会公益事业中去;第三,应建立完善的第三次收入分配体系,如捐赠登记、新闻发布、相关查询、监管、评估、审计等各个环节的程序化、规范化。

  记者:人们应该怎样正确认识和对待第三次分配?

  穆怀中:第三次分配是和经济发展水平相对应的一种分配形式,随着经济发展第三次分配更具经济基础。在总体收入水平比较低的时期,第三次分配往往不易彰显出来,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后,第三次分配更具经济基础和现实表现,第三次分配才能够发挥出明显的作用。

  第三次分配更重要体现的是一种社会文化而不是制度约束。第三次分配是公民参与公益、帮助弱者的渴望、完善自身道德的内在要求,是与社会文化发展相对应的。在社会文化水平较低时,第三次分配是一种分散的、零散的、短期的、自发的个体行为。随着社会文化的不断发展,第三次分配是有组织的、群体的,是社会文化进步的体现。

  第三次分配是第一、第二次分配的补充分配形式,它具有能够具体、敏锐、及时地调整收入弱势群体生存水平的特点。具体是指,第三次分配的捐赠双方便于直接接触,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数量分配,没有统一的赠受标准,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它的及时敏锐特点体现在人们遇到实际困难时,第三次分配机制由于中间环节较少,有利于更加敏锐地发现问题,迅速的做出反应,使社会问题在更短的时间内得到及时的解决。

本报记者 王明峰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