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踏访文化小城瑞安(旅人萍踪)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25日02:45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踏访文化小城瑞安(旅人萍踪)
图为瑞安玉海楼内景
踏访文化小城瑞安(旅人萍踪)
图为王师傅在木活字印刷作坊里检字瑞安,自古享有“东南小邹鲁”之誉。宋代诗人陆游过瑞安飞云江时咏叹道:“俯仰两青空,舟行明镜中。蓬莱定不远,正要一帆风。”前不久,记者踏上这片润土,深深感受到瑞安的独特魅力。

  翻开厚厚的历史画卷,我们发现瑞安这座江南小城,不仅山奇水秀,风光旖旎,更是文风鼎盛、人才辈出、历史文化悠久的瓯越古邑,曾培育出开“永嘉学派”先声的陈傅良

、集“永嘉学派”之大成者叶适、撰《琵琶记》成为南戏鼻祖的高则诚、研究经学与甲骨文的朴学大师孙诒让等文化名人。

  私人藏书楼—玉海楼

  在充满繁忙气息的瑞安城中,我们的目光被东北隅湖滨公园内一棵粗壮的老榕树所吸引。葱茏翠盖的榕树下人气很足,看书、下棋、遛鸟、谈天的全是休闲娱乐的人群。

  走过小石桥,三面环河,坐北朝南的浙江四大私人藏书楼之一——玉海楼呈现在眼前,此地也是瑞安市文物馆所在地。

  这是一处占地约8000平方米,集藏书楼、浙南优秀民居和私家园林于一体的建筑群落,玉海藏书楼、百晋匋斋与孙诒让故居分别坐落在南北相向的三条纵轴线上,为清光绪十四年(1888)孙衣言和孙诒让父子所建,虽经118年风雨,但至今保存完整。

  孙衣言为晚清著名学者和古文辞家,有“晚清特立之儒”的美誉。其子孙诒让,同治六年(1867)举人,与黄以周、俞曲园合称“清末三先生”。学问体大思精,有晚清经学一代宗师、朴学大师之誉。

  古树掩映下,玉海楼台门石额上清代礼部侍郎李文田题写的“玉海楼书藏”古韵夺目;两侧石联上“玉成桃李,海涌波澜”8个遒劲大字,为郭沫若先生1964年参观时所书。穿台门,进天井,是清代典型的浙南民居式院落,前后两进,两层楼的建筑上,古朴的雕花瓦当与细腻的木制窗棂呼应,江南风韵被演绎得淋漓尽致。听瑞安市文物馆李馆长讲述,玉海藏书楼鼎盛时藏书高达8万卷,现藏书3万多册,其中珍善本4000册,以名家批校本、乡邦文献和珍善本闻名于世,《万历温州府志》、《康熙瑞安县志》等皆为世之孤本,孙诒让批校明万历刻本《淮南鸿烈解》等属罕见的珍善本。登上藏书楼二层,踩在厚厚的木楼板上,注视着眼前孙诒让先生为明《淮南鸿烈解二十一卷》所作之注释,我们仿佛穿越时空隧道聆听一堂古文课……

  从玉海藏书楼侧面穿过一道门,是百晋匋斋,俗名“船厅”。斋前有一园,名“颐园”,花木扶疏,透出古宅庭院的清幽意境。眼下,院内陈列着古砖、墓志碑、瓦当等不同朝代的文物。走过一条富有诗意的“丁字雨廊”,便见孙诒让故居。台门两侧的对联上,可观赏到孙先生题写的“颐园松菊,玉海图书”。故居由门屋、客厅、正楼三进构成,左右对称,四柱成间,继承了传统的定例。其中,正楼是仿四合院结构而建,前后为楼房,左右为厢房,楼顶有龙凤兽。孙先生40岁时居住在正楼,先后完成《周礼正义》、《墨子间诂》等流芳百世的著作。

  现今的玉海楼,开辟了孙诒让纪念馆、民俗文物陈列展览室等。每到假期还举办专题活动,吸引着人们前去参与。

  仍在使用的木活字印刷术

  进瑞安市平阳坑镇东源村,按指示牌寻到一处挂着红灯笼的老式院落。大门上端悬挂了一块横匾,上书“中国木活字印刷文化村展示馆”。

  迈进院落,眼前是古朴的两层老式套房,这便是王氏家族明末清初的老宅,现已辟为木活字印刷文化村展示馆。馆内藏有丰富翔实的图文资料,展示了我国木活字印刷术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在一间套房内,是王氏后代运用活字印刷术的作业现场。在那里,游客可以看到有800多年历史的木活字印刷整个流程。

  印刷术作为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初唐时期已有雕版印刷,到北宋庆历年间(公元1041—1048年)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后来在毕升活字印刷术的基础上,又发展创造出木活字、金属活字、胶印、彩印。木活字印刷术到了元朝已很兴盛。当时有个叫王法的人,熟练地运用木活字为自家和别人编修印刷族谱。从此,这门手艺被王氏后代传承。到了清朝末年,其家族的一个分支迁徙到现在的瑞安东源村,将祖传手艺传流至今。

  在木活字印刷作坊里,我们见到了王氏家族的传人王士生师傅。55岁的王师傅,搞木活字印刷已有30多年,并已将技艺传授给儿子十几年了。东源的木活字印刷有19道工艺,刻字使用的字托用棠梨木制成,通常刻一个字需要十几分钟,字体属于目前很难看到的老宋古体。王师傅现场表演,为一位游客印制一个条幅。从检字、排版、印刷整个过程才1分多钟,便大功告成,赢得一片喝彩。字模里储存了5万多个字,王师傅怎么一下就能找出要使用的字呢?看到我们有疑问,王师傅背了一段祖传的检字口诀:“君王立殿堂,朝辅尽忠良。庶民如律礼,平大净封张……”一首150字的口诀,背诵起来好似一首古代律诗。

  在作坊里间,王师傅指着放有字码的台面说,这里的字有4000多个已使用了近百年。我仔细一看,字型比外间的略大。据王师傅说,眼下木活字印刷的对象,主要是传统的老式族谱。现今能熟练掌握木活字印刷全套技艺的人在东源人数不多,市场上的需求量有所增加。上门印制家谱的客户除了本地的,还有广东、福建等地的。“现在生意还可以,我儿子也基本掌握了祖传的技艺,一定会传下去的。”听了王士生师傅自信的话语,我们很欣慰。

本报记者 鄂平玲 文/图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