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屹立在风雪中的红色丰碑(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25日04:27 天津日报

  

屹立在风雪中的红色丰碑(图)
日前,南开大学教授艾跃进(中)与和平区香榭里文化村社区的干部们共同来到五十五中学,为学生们讲述红军长征历史,激发学生们的爱国热情。 郭子明 钱进 摄

  翻看着刘老的影集,听着他的讲述,令人仿佛也来到了七十年前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仿佛也走在那条民族复兴的长征路上,仿佛见到了那个英俊年少的红军战士:蓝色的八角帽,红红的五角星,绑腿带整齐地一直打到膝下,也许不合身的军装,穿得却是英姿勃发

,一身豪气。

  1933年,年仅14岁的刘树森在老家四川渠县参加了红四方面军第四军第十一师。由于年龄小,他并没有被分到作战部队,而是进了学兵连,一边学习文化知识,一边学习作战技术。1935年3月,为了迎接中央红军,红四方面军撤出川陕根据地,西进开始长征。部队陆续撤离梓潼、剑阁、中坝,强渡嘉陵江,向北川、茂县和松潘进发。这时的刘树森已经被分到了师政治部文工团,参加了文艺小分队,在长征队伍里他打竹板、唱合唱、演新剧,前后奔波忙碌,为战士们鼓劲加油,很快就成了“小明星”。

  刘老说,那时候年轻不知道苦,现在回忆起来那真是叫做“苦乐年华”。他给我讲了一个在长征指战员中广为流传的“徐向前带头吃糌粑”的故事,“松潘是藏民居住区,总部领导就命令部队要执行民族政策和纪律,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糌粑是用青稞粉和酥油混合而成,腥味特别大,再加上发酵后的酸牛奶和烧得半生不熟的牛羊肉,大家都很吃不惯。作为四方面军总指挥的徐向前就在军、师干部会上,请大家吃糌粑。有的干部硬是吃不下去,他便带头吃了起来并风趣地说,“为革命吃糌粑,谁不爱吃糌粑就不想把革命进行到底。”

  也许真的就是这样的苦乐年华,令刘老在回忆中始终是气宇轩昂的。刘老给我描述了从毛儿盖到班佑那纵横四、五百里的茫茫草地,“我们走到草地边时,远远看去,不见山丘、不见村舍、不见树木,更没有路,东西南北,茫茫无际。当地人说草地是泥潭,一不小心陷到里面就会送命。草地气候无常,中午太阳高照,烤得人汗流浃背喘不过气,到了晚上气温骤降,能到零度以下。”

  刘树森当时年仅16岁,就是人们常说的娃娃兵,他们每人带上有限的干粮就出发了,这些干粮要匀在一个星期的时间吃完,不够只好吃野韭菜、野芹菜、草根,还有马鞍和皮带。在行军路上,看到稍微干一点的柴草,就赶紧捡起来背着,到了宿营时能点上一堆火取暖。草地里到处都是水,大家就找长柳条的地方,因为那里地势高,比较干燥,砍下的柳条还能铺在地上睡觉。一次,走了一天的刘树森又累又饿,到了晚上就和战友们背靠着背睡着了。早上醒来,他发现自己的干粮袋不见了,一向坚强的刘树森这次哭了,看着茫茫的草地,他不知道还能不能走出去。危难时刻,还是战友们伸出了援助之手,他们你一把,我一把地把炒面往刘树森的口袋里装……刘老说到这,自己也哽咽了,“在那种情况下,这一把炒面就代表着生的希望”。

  “在翻越夹金山时,我们几个小战士依稀看到一个人形在风雪中屹立,却丝毫不动,后来听说,那是前面部队的战士坐在那里牺牲了。”没有惊心动魄、也没有生离死别,但我们却在刘老的讲述中,感受到了一种伟大的力量,深刻体会到也许这就是长征精神。

  本报记者 李川 通讯员 张鉴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