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生命 在为无数家庭圆梦中燃尽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25日05:33 四川新闻网-成都日报

  四川新闻网-成都日报讯:

  ——追记蒲江县教育局长罗德新同志 (上)

  “有孩子就有梦,现在孩子没了,梦也破灭了,就只有加倍工作,让更多的家庭圆更好的梦。”

  这是一个父亲失去儿子时的心里话

  “你跟着我太辛苦了,等我这阵子忙完了,一定请你吃你最喜欢的清蒸鱼。”

  这是一位局长临终前对50多岁的老司机许下的承诺

  “可能是路走多了,站的时间长了,小毛病,吃点药就没事了。”

  这是一位“工作狂”对担心他身体的同事说得最多的话

  百姓难舍的他

  “老张,你别等了,罗局长再也坐不了了!”县教育局的工作人员跌跌撞撞地跑过来对他说。

  “咹?咋的喃?”张师傅跳下车,心猛地提到了嗓子眼儿。

  “他太累了,这下总算可以安静地睡一觉了。”对方自言自语道。

  “啊?老天呀,你真是不长眼哟……”张师傅明白了一切,急得大哭,“罗局长,你咋说走就走了呢?”

  9月22日清晨,蒲江县的三轮车夫张师傅一早便出车了。他同往常一样来到县教育局门口,罗德新局长是他的常客,爱坐三轮车去一些汽车到不了的地方检查工作。

  张师傅在门口足足等了1个小时,也没见到罗局长熟悉的身影。

  原来,罗德新因积劳成疾,不幸患上结肠癌,凌晨2时37分,在亲人和同事的留恋声中,闭上了双眼,年仅43岁。

  罗局长走了!噩耗很快传遍了整个蒲江,大家都不敢相信这是真的。一时间,人们自发地从四面八方赶来。灵堂前,吊唁的人3日不断。市县领导,县级部门、乡镇,亲朋、学生、同事,来了一拨又一拨,整个蒲江城的菊花和花圈都卖完了。

  9月25日,秋雨纷飞,花圈如云。追悼会上气氛悲壮、哀声一片。人们眼含热泪,紧随灵车送了一程又一程。那座埋着儿子的山头,如今又添上一座新坟。

  “德新,你不是说病好后陪我散步吗?你不是说等春节去看看儿子,给他拔拔坟头的草吗?你咋忍心丢下我一人就走了呢!老天爷,你真的不公平啊!”妻子代守芳为他哭干了眼泪。

  “德新,你慢走!”“老师,你好走!”“局长,你别走!”蒲江上千干部群众以最庄严、隆重的方式,送别他们心目中可爱又可敬的人。

  外表儒雅的他

  小平头,皮肤白净,不嗜烟酒,说话和气,常带微笑;爱穿休闲装,整洁、清爽。罗德新给人最直观的印象是儒雅。

  这位名叫罗德新的局长究竟是怎样一个人?那里的干部群众又为什么这般将他记挂?记者为此走访了罗德新生前的同事、部下和好友。

  “知识分子面子观念重。”他常常告诫局班子成员和校长们,“工作要讲方法,领导要讲艺术。”他对教师的尊重,在教育界有口皆碑,很多人把他当成朋友,愿意与他交心。

  从教师到校长,从校长到局长,他总是在事业的道路上攀登,释放自己生命的能量。为了事业,他甘愿放弃自己的一切,包括自己的假日,自己的健康,甚至生命。

  从事教育工作26年如一日,他始终保持履职尽责的激情,把工作当事业去追求、当学问去研究,从来不在个人问题上向组织提要求、争名利,一心想着如何把工作做好。他把全部的心血和汗水都献给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向党和人民递交了一份合格的人生答卷。

  专泡工地的他

  “蒲江的标准化学校堪称全国一流,令人耳目一新,城乡教育差距明显缩小。县委、县政府实施的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成效非常显著。”教育部副部长陈小娅对蒲江的教育给予高度评价。

  “在蒲江农村,哪里的房子最漂亮?”“当然是学校!”这是记者在蒲江街头随机询问得到的答案。是的,即使是地处山区的白云学校,也成为省、市参观的样板。翻开蒲江教育近几年的发展史,人们惊奇地看到蒲江教育的四大跨越:从“城乡脱节”到“城乡一体”;从“普九”到“普及十五”;从“普高”到“职普并重”;从“单纯学校教育”到“社会性大教育”。这些凝聚着罗德新多少心血、汗水和智慧!

  2000年,36岁的罗德新升任蒲江县教育局长时,面临着“普九”后教育该如何走的问题?是固步自封,还是寻求跨越发展?突破口在哪里?

  深入学校,走访教师和家长,大量的调查研究,罗德新提出了“加强学校管理,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工作思路。2003年,在县委、县政府的重视下,蒲江多渠道筹集资金6000多万元,在全市率先实现了普及高中阶段教育。2006年,全县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由2000年的48%提升到现在的96.2%,高中班次由56个增加到现在的140个,越来越多的蒲江家庭的子女圆了高中梦、大学梦。今年国庆后又传佳音,蒲江县高考本期同龄人口上线率在连续4年名列成都市前3名后,今年又获第1名。

  2004年,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作出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大战略部署。作为蒲江县教育部门,如何统筹城乡教育,实现教育均衡发展?他又一次陷入了苦苦的思索之中。这时,成都市作出了实施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的决策。蒲江,有幸被列为全市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首批试点县。他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一个难得的机遇。那段时间,县教育局长办公室里成天不见他的人影,一有时间就泡到工地去。

  “原来那个人是从县上来的干部呀!”一所农村学校标准化建设完工之日,几名工人躲在一旁指着罗德新窃窃私语。这个衣着干净的汉子,他们并不陌生。从学校开工建设之日起,他就时常奔走在各个标准化建设的施工现场,检查工地、督促工期、指导学校加强监督,确保质量和安全,连节假日都从不休息。大家起初还以为是哪儿来的建筑工程师,打听后才知道,原来这个人竟是县教育局长。

  2004年11月到2006年5月,一年半的时间,20所农村中小学完成了投资上亿元的标准化建设,学校成为全县农村最漂亮的建筑。

  “蒲江的标准化学校堪称全国一流,令人耳目一新,城乡教育差距明显缩小。县委、县政府实施的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成效非常显著。”2006年6月12日,当着来自全国各地70多名参加国务院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经验交流现场会代表的面,教育部副部长陈小娅对蒲江的教育给予了高度评价。

  藏下悲痛的他

  儿子死后,他总是说:“没事,我还吃得消。”实在太压抑了,请了一个星期的假,到一个无人的地方,夫妇俩抱头痛哭。

  “有孩子就有梦,孩子去了,梦也破灭了,我只有加倍工作,让更多的家庭圆更好的梦。”他背向大家轻轻地说。

  2003年,罗德新上高二的独子不幸患上脑部恶性肿瘤。他很爱儿子,背着他四处求医问药;他很坚强,把这个秘密一直埋在心底。高考前,他背着比自己高大的儿子出门纳凉,为他缓解压力。健康的孩子都希望能在备战高考阶段经常见到亲人,更何况身患绝症的儿子。但全县“普高”和“标准化建设”当时正进入关键时期,罗德新根本无法满足儿子小小的愿望。

  儿子以顽强的毅力带病坚持高考,终于如愿考上理想的大学。家人领着儿子去参观了心仪已久的校园,并交了学费。然而就在开学的前夜,儿子突然发病。2005年12月14日凌晨,因脑瘤扩散,医治无效死亡。

  当晚,罗德新叫上几个亲戚将儿子悄悄火化并安葬,稍作调整,又开始上班了。他把巨大的悲痛深埋心底,只字不提儿子的事,单位上几乎无人知道他的不幸。

  人到中年,面对丧子之痛,罗德新没有倒下。县委一位了解他的领导怕他受不了这个打击,一天1个电话,找他聊天开导。可他总是说:“没事,我还吃得消。”突然一天,罗德新的电话打不通了,办公室也没人,县委领导立即与教育局办公室取得联系,才得知他请了一个星期的假。在妻子的陪伴下,到一个无人的地方,夫妇俩抱头痛哭,他实在太压抑了!

  罗德新回来后,领导立即去看望他。起身倒开水时,罗德新背向大家轻轻地说:“有孩子就有梦,孩子去了,梦也破灭了,我只有加倍地工作,让更多的家庭圆更好的梦。”他双肩微微颤动,重重地吐了一口气。

  其实,罗德新的心灵深处一直充满了对儿子的愧疚之情。还是儿子读初二时,同学与他发生误会,在桌上撞了一下,导致右手食指骨脱臼。那晚罗德新累得精疲力尽,回家后满脑子想的都是工作。不分青红皂白,“啪啪啪”就抽了儿子几耳光。从没挨过打的儿子盯着他,双眼噙满泪水,没作任何辩解。由于他的疏忽,儿子脱臼的手指没能及时归位,直到去世,手指仍然短一截。

  工作到死的他

  “我的天,你居然挺到现在才来,简直不要命了!”在医院B超室,医生惊呆了。检查证实,已经是结肠癌晚期。

  “德新,你到底怎么了?身体吃得消不?”领导关切地问。实在瞒不住了,他才说:“是小病,不碍事的!”

  孩子病逝后,为排解心中的烦闷,罗德新试着学钓鱼,但去过两次就再也没有去了。因为刚落座,鱼儿还未上钩,电话就一个接一个地响。两次都空手而归。

  今年3月,他开始感觉身体有些不适。大家常常看见他用力压着腹部,劝他去检查一下,他说没事,可能是走路多了,站的时间长了,腰部疲倦。痛得厉害时,就叫司机到药铺买一些药应付了事。

  4月下旬起,腹痛加剧。罗德新却不在意,以为胆囊炎和胆结石的老毛病又犯了。上午在县医院打完点滴,马上就上班安排工作,下乡检查学校标准化建设情况。校长们还记得,最后一次校长会时,他用手紧压腹部,脸色发青,额头上沁出汗珠,撑着讲完话后才到县医院输液。为迎接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场会召开,他废寝忘食,从现场的布置到展板,一一落实。实在没时间,就在三轮车上看稿、改稿。直到6月13日,现场会召开后的第二天,在妻子的多次催促下,才到川大华西附属医院作检查。

  “我的天,你居然挺到现在才来,简直不要命了!”在医院B超室,医生惊呆了。不但乙状结肠阴影明显,肝脏上还有肿块,胆总管和胆囊内结石密布。随后进行的活组织检查证实,结肠癌晚期。

  在病情如此严重的情况下,他仍然以乐观的态度去面对。没有人知道他去了医院,即便是县委主要领导,他也隐瞒了多日。每次汇报工作,领导总是见他用手压着腹部,脸色铁青。

  “德新,你到底怎么了?身体吃得消不?”领导关切地问。见实在瞒不住了,他才说:“是小病,不碍事的!”其实,他是怕自己的病情影响领导和同事们的工作。

  手术前,他还回到局里安排工作,并回家看望了家中老人。在医院,面对前来看望的市、县领导以及同事们,他总是轻描淡写地谈论自己的病情。他渴望回到工作岗位,牵挂着新学期的开始,没想到,从此再也没能走出医院的大门……

  感动还在继续……

  从不考虑自己的罗德新临终前与谁共进最后的晚餐?他给妻子许下什么诺言?他的办公室简朴到何种程度?领导、同事、部下、友人如何评说他?请继续关注本报明日报道。

  徐水铭 刘薇 本报记者 徐莉丽 王熙维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