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西峡:科学发展特色产业 富民强县构建和谐——县委书记杨炳旭访谈录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25日05:49 大河网-河南日报

  2006年8月20日,考察验收南阳伏牛山世界地质公园的联合国教科文专家来到西峡。他们一踏上这块山清水秀的土地,就被眼前那靓丽整洁和谐的城乡人居环境所吸引,陶醉安定祥和的村民生活。在实地考察西峡恐龙蛋化石博物馆和恐龙蛋遗址后,他们欣然题词称赞,“这是世界上最好的独一无二的恐龙蛋遗址,这种展示方法是非常神奇的!”“这是中国对下一代的贡献!”

  “十五”以来,尤其是近些年由于对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西峡不仅在经济建设上有奇迹般的发展,在社会事业进步、城乡精神文明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等方面也取得重大成就,构建出社会主义和谐新西峡。最近,记者就此采访县委书记杨炳旭,探求西峡成功的奥秘。杨炳旭书记说:“重要的一条,在于西峡选择了发展特色产业的道路,并且注重用科学发展观统揽特色产业的发展,把富民强县、构建和谐社会贯穿发展全过程。”接着,他详细回顾了西峡特色产业发展的探索和体会。

  立足比较优势

  培育特色产业

  西峡是地处伏牛山腹地的一个深山县,总人口43万,总面积3454平方公里,山区占80%,人均耕地不足6分,历史上一直是偏远、闭塞、经济落后的地区。2004年河南省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工作会议以来,县上紧紧围绕建设“经济强县、生态大县、旅游名县”的奋斗目标,立足当前,谋划长远,坚持一二三产业协调推进、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并举、富民与强县统筹,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针对西峡山林资源和矿产资源丰富的特色,在整合原有产业和要素的基础上,重点培育了五大特色产业,一是依托山林资源,培育特色农业。突出“独、优、新、绿”,筛选了市场需求量大、经济效益好的山茱萸、香菇、猕猴桃等重点培育,形成了“药、菌、果”为主的特色农业。山茱萸种植面积发展到22万亩,年产量1600多吨,是全国总产量的70%,通过了国家“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认证和“中国地理标志产品”认证;猕猴桃人工栽培面积达到9万亩,年产量3万吨,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第二;食用菌年产量1.7万吨,占全国的10%。二是依托中草药资源,培育特色制药业。充分发挥张仲景故里传统医药文化和中草药资源丰富的优势,培育以宛西制药集团为龙头的中药制药产业,年产值达10亿元,主导产品仲景牌六味地黄丸国内市场占有率达35%。三是依托周边矿产资源,培育特钢及冶金辅料产业。利用西峡及其周边地区的矿产资源,形成了年产值40亿元的特种钢铁和炼钢辅料产业。特厚宽钢板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炼钢辅助材料全国市场占有率达到95%。四是依托原有机械加工业,培育特色汽车配件业。开发生产系列产品1050多种,主导产品汽车水泵和排气管,全国市场占有率分别达到30%和35%,每10辆国产汽车中就有3辆装有西峡的汽车配件。五是依托山水资源,培育特色旅游业。通过“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部门配合”的方式,开发生态旅游,建成开放了西峡伏牛山国家地质公园、老界岭森林风景区、鹳河漂流等十大精品景区,形成了“山、水、龙、园”四大特色,成为南阳市率先拥有4A级景区的县(市);年接待游客75万人次,门票收入4570万元,旅游综合收入达到3亿元。

  2005年,五大特色产业增加值比2003年增长86%,全县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76.6%,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发展特色产业,不仅增强了全县综合经济实力,还扩大了农村就业机会,增加了农民收入。目前,全县11万农户有8.5万户从事特色产业,农民人均纯收入中的新增部分93%来自特色产业。

  推进产业集聚

  做大特色产业

  西峡山多地少,耕地有限,交通不便,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涵养区,生态保护的标准很高。我们按照“节约用地、保护生态、同类企业相对集中,资源循环利用”的要求,规划建设了三大功能区,引导特色产业集聚发展。

  一是打造特色工业板块。利用县城郊区荒坡地,采取“一统一、两不变”(县统一规划建设,乡镇项目税收和统计渠道不变)的政策,规划建设了县民营生态工业园和宛药、西保、汉冶、通宇四个专业工业园区,引导特色工业集群发展。目前,园区已进驻企业80家,实现产值60亿元。特色工业园区的建设,拉大了县城框架,有力地推动了城镇化进程,全县城镇化率达到43%。

  二是构筑生态旅游产业板块。在旅游资源丰富的深山区,规划建设了生态旅游功能区,加强精品旅游环线建设,改变了旅游景区点状分布、各自为战的现状,让十大旅游景区“长藤结瓜”,变“点”为“面”;加强旅游购物、食宿接待、休闲娱乐等配套功能建设,拉长产业链条,提升产业效益。形成了包括4个乡镇40多个村在内的生态旅游产业板块,使2000多个农户变成了商户,5000多名农民变成了小老板、经纪人。

  三是发展绿色农业板块。坚持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流通,发展猕猴桃、山茱萸、食用菌专业村180个,建成了沿312国道“百公里猕猴桃长廊”。设立了县城特色农产品加工中心、西坪边贸中心、丹水贮藏中心和专业批发市场,形成了生产、加工、观光、流通为一体的特色农业发展格局。

  三大特色产业功能区的建设,促进了全县特色产业由小到大、由散到聚、由弱到强的发展,初步形成了“县域经济特色化、特色产业规模化”的新格局。

  创新发展机制

  搞活特色产业

  县上始终把创新机制作为发展特色产业的内在动力,努力突破经济基础薄弱、发展后劲不足的瓶颈,搞活特色产业。

  一是建立全民创业机制。制定鼓励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积极引导农村能人、外出务工返乡人员及社会各界投资发展特色产业。大力倡导“自强勤劳、艰苦创业、敢想敢干、勇于胜利”的“西峡人精神”,引导党政机关干部到经济建设主战场建功立业。近两年新上民营庭院工业、绿色企业及三产服务业项目1400多个,总投资2.3亿元。先后有18名处级和科级干部受聘为民营企业总经理、副总经理,50多名干部职工辞职投身商海,3000多名大中专毕业生到民营企业就业。

  二是完善龙头带动机制。引导骨干企业通过招股、合资、兼并、重组、分立、新上项目等形式,膨胀企业规模,扩充群体,形成以大带小、以强带弱、以一生十的资本裂变效应。宛西制药集团近年来裂变生成了西泵、西铸、张仲景山茱萸公司等;龙成集团裂变生成了汉冶钢铁公司、球团厂、石灰厂、特种材料公司、长江通讯公司等;西保集团裂变生成了西保新区、神龙冶金炉料公司、包芯线公司等。近两年,民营企业注入特色产业资金30多亿元,仅投入旅游开发的资金就达1.5亿元。全县年产值超亿元的企业达到8家,其中超20亿元1家,超10亿元2家。

  三是强化以工促农机制。重点扶持宛西制药集团等涉农龙头企业,财政贴息,支持企业建设第一车间”,反哺农业。宛西制药集团与10个乡镇、20万农民结成“订单农业”合作关系,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模式,企业出资,农户经营,年投放收购资金5000万元,按高于市场价收购药农的药材,带动山区“粮农”变“药农”,走上了致富路。四是构建自主创新机制。设立科技创新基金,引导企业引进新设备,自主开发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近两年,先后引进全自动铸造生产线、全自动数控龙门加工中心、模具加工中心等80多台(套),企业自主研发铬锆铜熔铸结晶器成型工艺等核心技术30多项,获取专利18项,积蓄了特色产业持续发展的动力。西保集团建成了全国冶金保护材料检测中心。

  打造良好环境

  服务特色产业

  近年来,县上努力全方位优化特色产业发展的环境,特别是在优化软环境方面下工夫。确保特色产业健康发展。一是打造“创业最光荣”的政策环境。县委、县政府制定出台优惠政策,对从事特色产业的企业家和经营者倍加呵护,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开展“星级企业”评选活动,重奖贡献突出的优秀企业家,县财政每年用于直接奖励的资金都在400万元以上;在县城黄金地段规划建设了企业家“创业家园”,按入库税金额公开发授入住的“金钥匙”。二是打造“纳税人是上帝”的社会环境。举办纳税人直接向公务员发放工资仪式,大力倡导纳税人至上、纳税人是上帝的社会风尚。广泛吸纳优秀纳税人参与社会政治生活,推荐他们参选全国、省、市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或评选劳动模范,提高纳税人的社会地位和政治待遇。三是打造“一切为了发展”的服务环境。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县内外成功企业家举办“企业家论坛”,为企业经营管理层“充电”;组建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县财政每年注资600万元,担保贷款3000万元,近两年共发放贷款6000万元;组织举办“银企合作论坛”,搭建银企合作平台,促使银行主动授信、企业诚信借贷,全县金融机构发放企业贷款年增长20%以上;在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行部门服务承诺制、提高行政效率基础上,对涉企收费实行定项限额,把企业负担降到最低限度;开展“万民评行风、企业评行风”活动,对每年评议的后三名部门主要负责人通报批评,对违规涉法的,依法依纪严肃处理。通过这些措施,西峡县的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被评为“河南民营经济发展环境50优”。

  科学发展特色产业,促进了全县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健康快速发展。2005年,全县生产总值达到55.1亿元,比2003年增长51.1%;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560美元,比2003年增长50.6%;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95亿元,比2003年增长134.9%;农民人均纯收入3004元,比2003年增长32.3%;森林覆盖率达到76.8%以上;县域综合经济实力排序由2003年的第41位前移至第32位。今年前9个月,各项指标又较去年同期有大幅增长。

  本报记者李天密本报通讯员王峰杨文甫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