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中日友好需要现实主义的民意互动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25日06:00 光明网
慕毅飞

  中日关系的坚冰,是在一个秋天打破的。9月26日,安倍接替小泉,成为新一任日本首任,和以往的新任首相不同,他没有把美国作为首访国,而是选在10月8日,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六中全会开幕的那天,首访中国,开始了他的“破冰之旅”。时隔一个星期,日本国会参议院议长扇千景访华,她在记者招待会上说:“随着安倍首相实现访华,中日关系已从政冷经热转变为政暖经热。”(10月17日《中国青年报》)

  “六中”全会,讲的是“和谐”;安倍访华,谋求的是“和解”。这两件事碰在10月8日,当属一种巧合。但以对话代替对抗,以协商谋求双赢,肯定符合双方共同的利益。

  安倍是日本政坛的强硬派,但他奉告的“新日本主义”,虽带有民粹意味,却丝毫不影响他把“构建美好国家日本”作为自己的政治口号。与小泉的强硬不同,安倍对华的“破冰之旅”,就少了点僵化,多了些现实。尤其是他用“战略互惠”四个字形容中日两国的关系现状,设计未来的关系模式,更是体现了一种现实主义的态度。可以作为对应的是,胡锦涛主席3月31日在会见日本日中友好七团体负责人时指出,中日双方应致力于和平共处、世代友好、互利合作、共同发展。“互利”与“互惠”,就是一种共识。日本不愿长期在亚洲处于被孤立的地位,它需要实现与中、韩等亚洲国家的和解;中国要奉行务实的和平外交,为科学发展谋求和谐的国际环境,也希望中日“世代友好”。这就是10月8日中日高层北京握手的政治基础。

  坚冰乍破,但到春水如蓝,还需时日。中日关系算是走出了“山重水复”,但也未必能在转眼之间“柳暗花明”。中日两国共奉的现实主义,会结束两国之间持日旷久的政治对立;但同样出于各自现实利益的考虑,中日两国复杂的历史和现实问题,未必就能冰释于一旦。别忘了,安倍的对美外交,讲的是“亲而不从”;安倍的对华外交,讲的是“和而不同”。对日本的侵华历史,安倍“深表反省”,并且表示“这一立场今后也不会改变”;但对是否参拜靖国神社,安倍依然没有明确态度。安倍是否真能在改善中日关系上做一个日本版的尼克松,还得接受“言必行、行必果”的考验。

  和高层务实的外交策略相对应,中日民间也出现了现实主义的民间互动。日本鹰派的《产经新闻》作了一个调查,说有14.6%的日本民众,对安倍内阁最期待的政策,是“改善与中韩两国的关系”,而认为不应该参拜靖国神社的民众占52.2%。《中国青年报》也作了一个调查,发现有76.9%的中国公众认为中日关系重要,有45.2%的人认为安倍访华有积极意义。要知道,在许多中国人的看来,日本一直物质发达而思想落后,外表强硬而本质虚弱,抱负远大心胸狭隘,要是按照日本权力扩张的逻辑,它极有可能再走上一条与中国直接对抗的老路……以这样一种流行的日本观为背景,中国民众对中日关系能有如此高比例的善意表达,似乎说明着民众现实理性的成熟。安倍首相和扇千景相继访华,几乎同时,一部叫《东京审判》的电影正在中国热映。它和福寿螺、冥王星、倒扁成为近日公布的“2006年8月中国十大流行语”(10月18日《济南时报》)。但这并不影响公众正确地评价安倍与扇千景的访华。理智地记住历史,清醒地面对现实,民意互动需要这种合乎和谐理念的现实主义。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