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拐杖当枪屈腿刺杀 当年,我就是这样摆的姿势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25日07:20 四川在线-天府早报

  巍巍站起来,92岁的老人,随手拿起拐杖,呈刺杀状,微屈腿,眼神凝视前方。“怎么不记得,当年,我就是摆的这个姿势。”2006年10月17日上午,成都市金鹏街175号院子,一如既往的宁静,92岁的老人张朗轩摆出这个姿势前,还眯着眼睛,坐在藤椅上晒太阳。

  张朗轩在这个院子里很出名,不仅因为他是老红军,经过去年媒体的报道,“‘无名英雄’原型模特就是张朗轩”的消息也在这条街传开了。

  跨时空讲述

  讲述人:张朗轩身份:“无名英雄”原型模特年龄:92岁

  任务走下战场当上模特

  老人参军那会儿刚20岁出头,他说除了抗日杀敌的战场,当“模特”是他最难忘的经历。当时,张朗轩是国民党28军军长邓锡侯的部下,在125师173旅75团3营营部当传令班长。

  打完日本人,才随部队回到成都,张郎轩就接到了一个政治任务,“当模特”。“不晓得要修啥子,只是听说要塑一个打仗的兵。”张朗轩说,自己所在连的连长就过来对他说:“张朗轩,你去,反正你才从战场上下来。”

  历史就在这一刻定格,张朗轩成为了“无名英雄”的最初原型,成为抗日川军的一个缩影。

  苦差扛枪摆出杀敌姿势

  “士兵不是兵,背了30斤。”当时的一句顺口溜,道出了川军肩上的重量。为了真实再现川军的抗日形象,身在督院街的张朗轩每天背着背卷和斗篷、扛着步枪、刀、颈挂米带,带着一把十字楸,穿上草鞋从家步行到东门竹林巷去完成“任务”。

  这一个月的“模特”,在年轻的张朗轩看来就是一个苦差事,上午2个小时、下午两三个小时,一会站,一会坐,摆出沙场杀敌的姿势。最终姿势定下来:俯身跨步,仰视前方欲出征冲锋状,形态威武。

  雕塑出来了,摆在东门城门,张朗轩前去看过,自己没有什么特别的印象,也没有张扬。直到2000年,一家人开车经过万年场时,看见一身古铜的“无名英雄”,老人最初的一句话:那是照我做的。见父亲摆出一样的姿势和表情,女儿惊讶地笑了:“真的,是父亲的表情。”

  感触经过雕塑数度流泪

  当时的“苦差事”,随后成为老人一生中最难以磨灭的记忆,很多年后,每次经过这座雕塑面前,张朗轩都很感触,数度流泪。他说,这种感情,是经过历史的沉淀才能发现。这座雕塑,让他想起那段川军抗日的岁月,在战场上被燃烧弹烧死、炸死的战友们。

  女儿张光秀说,年迈的父亲每次在雕塑前的哀伤,都让他们心生顾虑:是不是不再带老人前来承受。可是老人家将这座雕塑像亲人一样挂念,凡是有报道,看得仔细,每一次搬家,张朗轩都想去现场“监督”。

  “无名英雄”在我的手下重生

  讲述人:张绍蓁身份:“无名英雄”复制者年龄:63岁

  今年63岁的张绍蓁还记得,自己第一次见到“无名英雄”时还是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的学生,作为一个教学内容,专门从重庆赶来成都,瞻仰这件名噪一时的雕塑作品。

  当时的“无名英雄”,还在东门城门洞内的空地上,略显拥挤的环境,铜像不到2米,却用一种有力的姿势冲进了张绍蓁的记忆里。

  感慨:没想到我能亲手复制

  2006年10月24日上午,翻开当时修复留下的照片,张绍蓁颇有感慨:“没有想到几十年后,自己会亲手复制‘无名英雄’。”

  张绍蓁,四川雕塑艺术院的前任院长,1989年8月15日,市政府将“无名英雄”塑像重塑于万年场,他正是复制者。

  作为雕塑大师刘开渠老师的重要作品,“无名英雄”的恢复被列入了“八五规划”的重点工程。虽然当时,一些老同志还是有意见:“解放军的像还没有塑,就塑个国民军的?”

  1987年,身在北京的刘开渠已经高龄,对于雕塑的修复工作,他提出了一个要求:让自己的学生叶毓山和伍明万作为艺术监制,然后找一个中青年雕塑家来复制。当时四川雕塑艺术院还没有成立,叶毓山找到张绍蓁时,他是四川省工艺美术研究所副所长。

  压力:四张照片重生“英雄”

  面对这样的任务,44岁的张绍蓁觉得有压力。“是刘老师的精品,在全国都非常有影响力,要尽心做好。”复制工作才开始,就遇见了难度。“关于刘老师原作的现有资料,小样、照片都没有,应该怎么做?”问题得到解决,还是刘开渠老师提供了他保留下来的4张照片。

  1987年秋天,张绍蓁开始了“无名英雄”的复制工作,一个多月的泥塑小样制作过程,还比较顺利。完成后,刘开渠专门从北京过来审看,留影记念。现存在张绍蓁影集里的黑白照片上,刘开渠老师站在泥塑旁,一脸笑意。随后,作为艺术监制,叶毓山和伍明万从重庆赶来成都,进行了部分修改和调整。

  “小稿”完成,1988年开始的放大工程,是在成都市雕塑院的工地上进行。刘开渠老师的原作中,铜像真人大小,本身不到2米,加上水泥台子,总高度接近4米。放大完成的雕塑总高度将达到9.5米,雕像是4.5米,基座是5米的砂石做成。“这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要放大‘小稿’的精神,同时技术方面也有难度。”张绍蓁介绍道:小稿是平视,放大后不能只让人看见下巴,头部要根据要求适当调整。涉及的还有透视、体量、角度等问题。“无名英雄”手中握的枪究竟是三·八式还是中正式?都进行了讨论。最终确定下来为中正式步枪。

  遗憾:雕塑落成我出差了

  张绍蓁遗憾地是,1989年8月15日那一天,“无名英雄”在万年场落成,自己去了深圳出差,错过了这个重要的瞬间。“听去现场的朋友回来说,‘无名英雄’盖着红布,身边彩带飞扬,很是热闹。”

  从深圳回来后,张绍蓁马上带着相机前去看望“无名英雄”。1989年的万年场还不热闹,雕塑所在是个直径30米的街心大转盘,感觉很宽敞。张绍蓁站在那里,陆陆续续的有市民前来观看和留影。“政府做了一件好事,把川人对抗战的贡献反映了出来。”一位市民的话,让张绍蓁印象深刻。

  落成后的“无名英雄”,每年8月15日前后,都会有不少市民自发前往成都万年场的抗战无名英雄纪念碑,祭奠川军抗战英烈。这个习惯一直延续了下来。

  张绍蓁从事雕塑工作40多年,其间也有不少自己的代表作,对于他而言,“无名英雄”虽然是件复制作品,却是自己雕塑生涯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这座雕塑,反映人民群众抗日热情,把艺术和历史结合起来。“无论对于雕塑发展和城市本身,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零距离探访

  左腿“受伤”“无名英雄”躺在地上

  四川雕塑艺术院院长谭云介绍:二环路工程进行中,“无名英雄”暂时搬放到三环路的一个工厂里面。2006年10月18日,顺着老成渝公路9公里处,拐进一条乡间小道,巴国青铜艺术有限公司的工厂就设在这里。进大门的空地上,三三两两的摆了不少雕塑,“无名英雄”就“仰躺”靠近围墙的草地上。

  “没有办法,腿上有裂口,害怕承受不起,只能先让他躺起。”巴国青铜艺术有限公司负责人尹宏,有些抱歉地笑了。. 为了将“无名英雄”搬到这里,吊车、货车齐上阵,尹宏和工人和雕院的工作人员,从晚上9时一直忙碌到第二天凌晨5时。雕塑大约2吨重,又刚好遇上下大雨,拆的时候小心翼翼。由于雕塑脚底是钢筋混凝土浇灌,为了将其切割下来,拉氧气乙炔就跑了三次。

  雕塑身处交通要道,虽然考虑到影响,故意晚上9时开始“搬家”,还是有很多市民围观,有的还专门来留影,现场的“热闹”让交警也忙碌不堪。

  尹宏从事这一行已经十多年了,在“无名英雄”搬来的这些天里,他和厂里经验丰富的工人,对其做了“全身检查”,主要发现了三个问题:川军步枪的枪带不知踪影,需要补做一条;步枪的刀鞘尖部分断裂;左腿上有40公分的裂口。尹宏认为,由于雕塑的左腿是承力腿,所以这个裂口很关键。

  以前都是仰视“无名英雄”,现在近距离接触,记者面前的“无名英雄”全身呈青黑色,布上了一层灰尘,上面还有点点零星的鸟屎,脖子上有些小孔,摸上去凹凸不平。

  尹宏解释道,雕塑摆在空地上多年,日晒雨淋,铜经过氧化,呈现这个颜色是正常的。而脖子上的小孔,是工业浇注上所称的“缩孔”,并无大碍,尊重原作将保持原状。至于腿上的裂口,将会进行焊接,其他的主要工作是用清洗剂清除灰尘和鸟屎。“具体怎么‘照顾’他,还在等待有关部门的方案。”尹宏说。

  对于这一点,谭云也表示:修复主要是清洗,有裂口就进行修补。不需要打磨,也不能打磨。对于一些市民的看法:雕塑看上去又黑又旧,颜色不好看,是不是应该用砂子磨得亮亮的?谭云作了解释:它是铜本身的颜色,也是时间留下的颜色,代表着文化底蕴。

  “修旧如旧,它经历了时间,蕴涵一定历史,人们一看它就能拉回那段历史。”谭云说,文化的含量在这里,就要考虑时间的因素。早报记者谭晓娟摄影向宁方炜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