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这座“无名英雄”雕塑 牵动着每个成都人的神经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25日07:20 四川在线-天府早报

  在成都,没有哪一座雕塑,能像他一样,座落在车水马龙的交通要道,却能用一个动人心魄的姿势带人静默一段历史。

  在成都,没有哪一座雕塑,能像他一样,每年清明、“7·7”、“8·15”等特殊纪念日,就会有不少市民自发到纪念碑前肃立祭奠。

  在成都,也没有哪一座雕塑,能像他一样,浴火重生,起起落落,每一次搬迁,建议的信件如雪花飘来。

  它叫“无名英雄”,在成都却是一座无人不知的标志性雕塑。

  从最初的成都东门大桥桥头,被毁后重塑,然后到万年场安家,即将到来的来年1月,它又将落户人民公园,这里会不会成为抗日忠魂永久的家园?

  这个雕像的命运沉浮,同那段不能遗忘的历史一样,备受关注……

  命运起伏

  明年1月无名英雄入驻人民公园

  2006年,刚进入金秋十月,一个消息争先恐后被媒体报道:因成都市二环路改造从万年场路口迁走的“无名英雄”雕塑,已确定将于本月内搬到他的新家———人民公园。

  一时间,“无名英雄”又成为了关注的焦点。

  2006年10月14日,坐在记者面前,负责搬迁工作的著名雕塑家、四川雕塑艺术院院长谭云否认了10月搬迁的说法。四川雕塑艺术院、建委重大办、二环路工程公司,涉及此次搬迁的三方各自认可相关手续、完成相关合同后,修复雕塑的方案即将出台,搬迁的时间、要求……一切都还在筹备中,“我们的预想,赶在2007年1月8日前,将无名英雄安置到新家。”谭云认为,以“无名英雄”的“分量”和坎坷命运,一点风吹草动,市民“草木皆兵”的反应也在情理之中。

  出生城门洞因为特殊身份被毁

  为了鼓舞士气,同时也为了纪念300万川军出川抗日。1944年7月7日,成都东门城门洞建立由著名雕塑家刘开渠设计的“川军将士阵亡纪念碑”,这座雕塑作品原名为《川军抗日英雄纪念像》,成都人习惯称无名英雄。

  “文革”刚刚开始,1966年,由于雕塑的“国民军”身份,“无名英雄”被毁,雕塑铜像也在工厂被化。这一等待,就是20年的时间。

  重生万年场意蕴军队东门出川

  80年代初期,整个中国的城市雕塑兴起,在雕塑大师刘开渠的推动下,全国城市雕塑开始组建肌体。四川雕塑艺术院院长谭云回忆,从当时全国雕塑界来看,四川实力较强。

  “无名英雄”,是改革开放以后成都市第一批修建与恢复的城市雕像,在成都雕塑界来说,一部分恢复,一部分新建。“对于‘无名英雄’,市民和雕塑家们都印象深刻,作为恢复的一批,首先被提了出来。”

  1987年,“无名英雄”开始复制,80岁高龄的刘开渠老师亲自来成都指导,他的学生叶毓山和伍明万作为艺术监制,雕塑家张绍蓁负责主要复制工作。1989年,落成在万年场。

  谭云说,这样一个重大的雕塑,每一次的选址都是热烈讨论的问题。80年代恢复时,再回到东门的原址呈现原态的“最好想法”不可能实现。“随着城市的发展,周围的环境已经发生了变化。”由于当时军队就是由东门出川的,所以选址都在成都的东边,塔子山、新华路、东风路、万年场成为了候选目标。再通过交通便利、周围环境、面积等方面的考虑,最终选定了万年场。

  定居人民公园承载着公共情感

  成都市二环路改造,“无名英雄”面临着搬家。消息传来,在市民关注的力量下,成都市建委、雕院、雕塑办公室、建筑专家、规划专家、园林专家共同讨论了很多次:“无名英雄”的新家应该在哪里?谭云的记忆说:自己的效果图都做了很多次。

  20多年过去了,城市变化很大,已经拓宽的老东门又被提出来,因为只能朝东面向河边而被否定。一个个方案被提出来,其中也有人建议放进博物馆。谭云提出了反对,他坚持认为:这个雕塑承载着公共情感,离开了公共环境,就不能叫公共艺术,而且放在公共环境下,老百姓不用特别支付,随时可见,这种熏陶耳濡目染。

  谭云说,这一次搬新家的慎重,也有一个考虑:为它找一个永久性的家。

  最终定下来,雕塑迁建于人民公园,谭云也很支持:因为这里是川军出川誓师的地方。他告诉记者,纪念碑放在东大门位置,朝向东方,光线好,当年川军也是向东边前进的,寓意蕴涵其中。雕塑在这里离周围建筑不是太近,与周边环境也没有冲突。谭云介绍,在不改变原作的情况下,还打算根据环境充实主题,在雕塑下方左右两边增添两个浮雕。

  所有工作进行中,“无名英雄”等待着在来年1月8日前,再迁新居。

  精神寄托

  老百姓:他依附着川军阵亡将士魂魄

  凡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成都居住过的人,几乎都会记得东门城门洞内的空地上,有一座铜像。铜像基座为石条,基座上塑着真人大小的一个士兵,着草鞋穿短裤打绑腿,背上背着草帽右手持着步枪,俯身跨步,仰视前方欲出征冲锋状,形态威武。

  老百姓说,他依附着川军阵亡将士魂魄,能让老兵潸然泪下。寒衣草鞋、一顶斗笠,这就是当时出川抗日战士的形象。

  “一个朴实的士兵形容,正要冲出战壕的样子,抓住了这个神态,表现了川军抗战的精神。”刘开渠的学生叶毓山说,老师刘开渠塑造这样的形象,矮小的房子,雕塑已经抵住房顶,头上,日本人的飞机还在天上轰炸。

  社会意义

  雕塑家:从雕塑感知这个时代的脉搏

  “无名英雄”在成都已经成为了标志性雕塑作品,在雕塑家谭云眼里,不管过去还是现在,放之在全国,都是重量级的雕塑作品。

  抗日战争期间,作为大后方的四川,聚集了一批独立的雕塑家,用抗战作为题材在成都留下了一系列的作品。在当时的雕塑界,“无名英雄”这样的作品无论是作品本身还是内涵,在雕塑界都极具震撼性。

  谭云回忆,“这个像在雕塑界印象很深,所以一提到恢复,首先把它提出来。”他认为,作为城市雕塑的推动者,一代雕塑大师刘开渠反映抗战的雕塑并不多,“无名英雄”是其重要的代表作,即使修复,也是在刘老健在时亲自指导下进行,最大限度的保持了其原来精神内涵。

  作为最早一批城市雕塑的代表,“无名英雄”不仅成为成都市地标,也将雕塑带入了另一种意义:对城市而言,融入城市,作为城市景观的一部分,每天和老百姓保持一个亲密的接触,从雕塑感知到这个时代的脉搏。

  “无名英雄”复制者,原四川雕塑艺术院院长张绍蓁认为:城市建设需要文化和历史再现,雕塑是最好的手段。“无名英雄”最初建设,对雕塑事业发展是个里程碑,同时,在80年代进行的复制,带动了成都市城市雕塑发展的一个好的开端。

  一份资料

  资料统计:抗战8年中,四川提供了近300万人的兵源充实前线部队,占全国同期实征壮丁1405万余人的五分之—。川军先后参加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南昌会战、长沙会战等18次重大战役。

  四川出川将士伤亡人数约为全国抗日军队的十分之二,即阵亡263991人,负伤356267人,失踪26025人,共计64万余人。

  一个传说

  关于“无名英雄”铜像,城东一带还有一个传说:大饥荒时期,一个寒冷的冬夜,长年在城门洞摆汤圆摊的老妪,正准备收摊回家。忽然来了个身着破烂单薄军装,脚上穿草鞋的兵,冻得浑身哆嗦,要求吃汤圆。老妇人把最后一碗汤圆给了他。大兵狼吞虎咽地吃完了,往口袋里掏钱,可怎么也掏不出一分钱来。老妇人看他很尴尬,便说道:这是最后一碗,不用付钱了。大兵感激地行个礼,消失在寒夜深处。第二天,人们发现“无名英雄”的嘴角沾着少许汤圆粉子,纷纷传说,“无名英雄”饿坏了。从此,正月初一,就有人家做好汤圆,送到雕像脚下。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