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走向法治无锡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25日08:31 法制日报

  9月6日至7日,为期两天的中国·无锡“法治建设”论坛在江苏省无锡市举办,在江南水乡的无锡,营造出一片浓浓的法治氛围。

  以法治为导向,以建设法治无锡为目标,深入推进依法治市的方针,已在无锡市深入人心。

  这次论坛举办的论文征集活动,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从而为会议的成功举办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本次论坛共收到社会各界投稿170篇,作者来自全国各地,既有各级领导,也有专家学者,既有年轻学子,也有普通市民。

  论文主题涉及立法、行政、司法、法制教育等广泛领域;既有思想深刻的理论思考,也有探幽发微的案例分析;既坚持了正确的研究(政治)方向,又勇于开拓创新;既达到相当的数量,又具有很高的质量。根据论文的质量和代表性,经过挑选,本次会议采用了其中的110篇,并收入了论文集。论坛的论文紧紧围绕法治建设的主题,从不同的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讨,主要集中在以下十个方面:

  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应以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为主线

  法治建设是本次会议的核心主题,除了对我国法治建设的具体内容所作的各种探讨以外,部分作者专门对此进行了宏观的理论思考。有的作者认为,法治建设是一项长期的战略工程和系统工程,并且阐述了法治建设的意义、法治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指出经济社会发展为法治建设提供坚实基础、经济社会发展更加需要法治作保障、经济社会发展与法治建设丰富了公民自身发展的内涵。同时还指出:法治建设要紧紧围绕共产党依法执政这条主线、法治建设必须突出各级政府依法行政和政法部门公正司法这两个重点、法治建设必须夯实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基础。有的作者对WTO与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的法治建设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并对WTO环境下经济发达地区面临的挑战以及如何回应挑战做出了详尽的理论分析和对策分析,就完善外贸法、有效运用外贸法、完善国内经济法、知识产权保护、提高法官素质、推进法律服务、培养法律人才等问题提出很有价值的建议。有的作者对社会主义制度与法治建设的关系以及区域性法治建设能否率先获得突破性进展问题进行了理论分析,认为经济发达地区经济发展与国际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经济持续增长为地区法治建设提供了必要的物质保障,社会的进步与物质文化生活的丰富促进了人的自身发展,为法治建设造就了健全的主体,决定着区域性法治建设必然走得更快些。

  构建和谐社会的法治保障

  和谐社会是当前我国政府和全国人民的奋斗目标,很多会议论文对构建和谐社会与法治保障的关系进行了有益的探讨。有的作者就和谐社会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并对古今中外的和谐社会的内涵进行了比较,对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由来、涵义、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要性、社会条件及其制度支撑、法治保障做了富有启发性的理论探讨。有的学者认为,和谐社会必定是尊重法律权威、法律制度健全、权利得到保障的法治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建立和完善一系列与之相适应的法律制度,逐步形成畅通的民意表达机制、合理的利益协调机制、公正的纠纷调处机制、健全的社会管理机制、有效的权力制约机制和完善的权利救济机制。有的学者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探讨了依法执政的历史发展逻辑及依法执政的含义,并对共产党执政所依据的法的范畴从实质法治的角度进行了分析,提出依法执政与司法审查的法理依据以及对依法执政的司法监督方式的思路。还有的学者对社会公平正义的内涵、构建和谐社会、法治国家与维护、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辩证关系、当前社会公平正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对策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拓展公民权利的双重思考

  保障人权是法治建设的重要目标,我国宪法修正案明确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部分作者对此进行了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思考。有学者从全新的角度出发,认为中国经济体制转轨的实质是经济权利从国家向民众的回归。以民众作为经济主体,从事经济活动的整个过程看,回归的权利包括:创业权、竞争权、组织权、财产权、交易权、创新权。有的学者就最近有关人士提倡恢复收容遣送制度的论点提出了商榷意见。还有作者就公民平等权、村民自治权的司法救济以及法律监督与人权保障的关系进行了专题研究。

  改进与完善立法机制

  良好立法是法治建设的前提条件。一些学者对立法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改进立法工作的五个方面措施和对策。有的学者对中国刑事证据立法应当坚持的基本方向进行了创新性的理论思考。有的作者认为应当加强文化立法、促进文化发展,并提出文化立法应当做好六个方面的工作。有的作者对加强地方立法、完善法规体系提出了良好的建议,就地方立法的现状、地方立法及法规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加强地方立法及完善法规体系的对策措施等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思考。有的作者提出了环保优先方针指导下江苏环保政策法规建设的设想,并对建立有关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制度、建立环境价格体系、建立稳定有效的环保投入制度、完善和创新环境保护管理制度提出了具体建议。

  依法行政打造法治政府

  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是法治建设的关键,也是本次论坛着重探讨的一个议题。有的学者对关于依法执政与依宪执政关系进行了系统的宪法学思考,并对依法执政的含义、依法执政的理论基础、依宪执政的内涵与理论基础、依宪执政和依法执政的关系等问题作了深刻的阐释。有的学者从公务员的素质和观念、政府机构和职能、立法、执法、社会冲突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等角度对依法执政、提高执政能力问题作出新的探索。还有的与会者对行政权的设定与行使进行了理论思考,认为只有合理设定行政权,并有效控制行政权的行使,才能确保行政权不仅能够有效“止恶”,而且能够积极“扬善”,履行服务与管理职能,从而造福于人民。

  加强行政执法的对策性研究

  行政执法是本次论坛讨论最集中的议题,许多领导、专家对此进行了充分的论述。有的学者提出了关于构建我国法治政府指标体系的设想,认为法治政府指标体系具有引导功能、评价功能、预测功能,并对构建法治政府指标体系的可行性、法治政府指标体系的基本内容、构建法治政府指标体系的基本步骤、法治政府指标体系的使用问题作了深刻的阐释。有的学者对行政执法规范化进行了论述,认为应当加强执法理念教育、程序建设、完善监督机制、执法财政保障机制。有的作者分析了公正执法的基本理论,探讨了中国现阶段强调公正执法的必要性,重点揭示了公正执法对于法治的重要意义;对我国现实生活中的不公正执法现象进行了概括,并着重强调了公正执法需要正确处理好公正执法与执法效率、公正执法与规范执法、公正执法与接受监督的关系。还有学者专门探讨了树立接受监督观念的重要性,对接受监督观念的理论基础和现实意义、接受监督观念的具体内容、接受监督观念对政法工作的具体要求、正确处理依法独立行使职权与接受监督、政法机关之间协作配合与相互制约的关系进行了讨论,并强调监督者也要接受监督。

  许多从事执法实践的同志分别从不同的业务领域、不同的角度对行政执法进行了思考,如对税收、环保、质量技术监督、工程建设、公安、城市管理、教育、文化、卫生等领域的行政执法规范化、法治化作出了总结和探索,这些探索具有实践基础、专业性和针对性,有相当宝贵的价值和意义。

  预防职务犯罪与治理商业贿赂并重

  预防和打击刑事犯罪是建立法治社会的必要保证,有的同志对如何避免建设领域职务犯罪进行了研究,指出在严厉查处腐败案件的同时,从源头上预防职务犯罪的发生显得极为必要。有的同志特别关注未成年人犯罪的问题,对新形势下,如何构建持久有效且富有地域特色的未成年人犯罪预防机制进行了探讨。有的同志对工程建设领域商业贿赂的表现形式、危害及特点进行了总结,并具体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在工程建设领域治理商业贿赂的对策和措施。

  推进司法改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司法公正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有学者从司法公正与司法改革的关系的角度进行了研究,提出只有推进司法改革,维护法官职业的高尚性、权威性,社会才会有公正的司法。有学者阐述了加强司法队伍建设与实现司法公正的关系,指出新形势下加强司法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围绕促进司法公正,就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司法队伍提出了建议和设想。有学者对社会主义司法理念进行了初步探讨,指出社会主义司法理念是社会主义司法的灵魂,是评价我国司法制度是否公正、科学的重要依据。对于司法的现代化,有学者提出只有人的现代化才能真正地实现司法的现代化。提高法律人的法律素质是实现人的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司法的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完善纠纷解决机制确保程序正义

  有学者提出,多元化争端解决机制时代已经来临,法院应加强与非诉纠纷解决主体的衔接和互动。有的实务界人士提出,从“无诉即无审”这一正当程序原则的基本要求出发,应当实行检察抗诉一元化的再审启动制度。有学者认为,我国秉承大陆法系的传统,合议庭组成模式有两种,即混合合议庭和职业合议庭。但时至今日又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因此在借鉴的基础上急需修改。

  创新法制教育模式提升公民法律素质

  有的青年学者认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提高全民法律素质,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法制宣传教育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中起着基础性作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积极探讨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新思路,提升理念、完善机制、创新手段,进一步深化法制宣传教育,推进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的实务界的人士站在切实提高青少年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的高度,探讨了对青少年进行法制教育的艺术。指出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要不但能让学生受到深刻的教育,而且还能震撼他们的心灵,从而产生持久的教育效果。有的同志论证了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公民法律素质,对于建设法治江苏,推进依法治国实践的重要性,提出了具有可行性的举措。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