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历史永远记住这一瞬间 ——写在中国重返联合国35周年之际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25日09:01 解放日报

  

历史永远记住这一瞬间——写在中国重返联合国35周年之际
1971年10月25日,第二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以76票赞成、35票反对、17票弃权的压倒多数通过要求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的提案。图为中国代表团笑逐颜开。左为中国外交部副部长乔冠华,右为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黄华。历史永远记住了这一瞬间:

  35年前的今天,1971年10月25日晚10点,美国纽约东河河畔,联合国总部会议大厅里,响起了暴风雨般的掌声。第26届联合国大会,以压倒多数通过第2758号决议,决定恢复

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阔别联合国22年后再次重返,中国在联合国的历史上留下了难忘的瞬间。

  重新参与联合国事务35年,中国为推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镁光灯闪疼了眼睛”

  都记得那个历史瞬间。

  “35年前的今天,当第26届联大以76票赞成、35票反对、17票弃权的压倒多数,通过了关于恢复我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的决议后,时任联合国秘书长的吴丹,向时任外交部代部长的姬鹏飞发来电报。”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研究员吴妙发告诉记者,“得知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毛主席拍板决定,派代表团参加联大剩下的会议。很快,以乔冠华为团长的代表团在一周内组成。”

  “当时我26岁,组织上决定我担任代表团的二等秘书。记得当时是11月9日离京前往纽约,周恩来、叶剑英等领导人、首都群众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指战员4000多人以及许多国家的使节都到机场欢送。那时,飞机要经仰光、卡拉奇、开罗、雅典、巴黎抵纽约,路上两天,抵各国机场时,都受到许多国家的使节迎送。从中可见国外友人对我代表团首次‘亮相’联大的高度重视和期待。当时我看到的外电评论是:迎送礼遇如同对待外国元首。”

  11月11日,载着中国代表团成员的飞机降落在纽约机场。代表团随后入住曼哈顿的罗斯福旅馆,全体成员被来自世界各国的新闻记者围堵在大堂。“当时只觉得照相机镁光灯不断在闪,等我们冲破记者的围堵回到房间时,眼睛都疼了。”

  这是永远不能忘记的那一刻。11月16日,中国代表团第一次参加联合国会议。“当我们进入会场时,所有人都起立鼓掌。会场二楼是翻译工作的地方,但那个时候,翻译也停下手中的工作,纷纷从窗口探出脑袋,看着中国代表团进场。”

  乔冠华在联合国礼宾官员的带引下,来到中国代表团的座位上,随后有56个国家的代表纷纷上台发言对中国代表团表示欢迎,致欢迎辞竟然用了6个小时,“当时匈牙利代表,甚至还用中文致了欢迎辞。”

  “我还记得,当时有位记者问乔冠华:‘乔团长,你能不能讲讲你现在的心情?’乔冠华仰天大笑,那自豪与自信的笑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记者正不解其意时,乔冠华反问道:‘我现在的心情不是已经回答了你的问题了吗?’一位在场的摄影记者,‘咔嚓’一声抓拍了乔团长这张照片,留下了这难忘的历史瞬间。”

  当晚,乔冠华在联大上发表重要讲话,他代表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对于支持我国重返联合国的许多友好国家表示感谢,并全面阐述了我国政府在一系列重大国际问题上的原则立场。

  “乔团长讲完话回到中国代表团位子上,许多国家的代表都过来了,排着长长的队伍,要与他握手,乔团长的手都握红了。中国在国际大家庭中的地位得到确认,受到大家如此热烈欢迎,我当时,真的是热泪盈眶了,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感到非常自豪。”

  重返,基辛格也没有想到

  “其实,时隔22年重返联合国,真的是连基辛格也没想到。”吴妙发说。

  中国是联合国的创始国和安全理事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早在1942年1月1日,中、美、英、苏等26国代表在华盛顿发表了《联合国宣言》。1945年6月,包括中国共产党代表董必武在内的中国代表团在《联合国宪章》上签了字。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却仍被蒋介石集团所窃踞。中国多次向联合国要求恢复自己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但是由于美国的阻挠,中国被排斥在联合国外的时间竟然长达22年。”

  “也就是在1971年,那年的10月,基辛格访华,他曾向周总理表示,尼克松总统1972年初春访华后,将给中国进入联合国开绿灯,当年秋天,中国才有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希望。可他没想到的是,就在他访华结束将要离开中国的那一天,联大通过了决议。当时,周总理到钓鱼台送行时告诉了基辛格这件事,基辛格一时竟不知说什么好。”

  说起35年前的今天———中国重返联合国,中国前常驻联合国代表李道豫大使昨天告诉记者:“当时的联合国,主要是由两个超级大国左右国际事务,中国的重返,完全改变了联合国的力量组合,让发展中国家在联合国有了声音,受到了发展中国家的欢迎。”

  “还真是这样,记得我有一次奉命去接当时的南罗得西亚解放运动领导人(后来的津巴布韦总统)穆加贝赴宴,当他一看到穿着中山装的我便上前拥抱,‘我亲爱的中国朋友,太好了,从此以后,在联合国再不会只有美国和苏联的声音了。’”吴妙发说。

  “重返联合国也提升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和地位。”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研究员郭隆隆告诉记者,“通过联合国这一平台,中国可以表达自己对国际问题的主张和对国际事务的看法。这为中国改革开放后更好地走向世界,搭起了一座桥。”

  35年,风雨历程

  35年间, 风雨历程,中国在联合国的作用也越来越大。

  “1971年我国初返联合国时,毕竟是间隔了22年,所以对联合国事务和机构还不太熟悉,很多会议和机构没有派代表参加,客观地讲,那时中国在联合国的声音并不大。”李道豫说。

  但是很快,1979年国内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国开始全面参与联合国事务。

  “中国在联合国的声音越来越响亮。”李道豫感慨,“像十几年没有正式参与的联合国裁军会议、多边援助组织,还有世界银行项目等,到上世纪80年代我们都加入了。那时,大多数联合国机构都有我们中国人的身影。”

  “这35年中,中国为世界的和平与美好所作的努力、承担的义务也越来越多。”这其中,自1989年11月,中国第一次派员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至今,中国共参加了15项联合国维和行动,派出维和人员6000余人次。而目前,仍在执行的维和任务还有11项,1600余中国维和人员在世界各地扮演着“和平使者”的角色。4名驻东帝汶的中国维和警察荣获联合国勋章;19名驻科索沃维和警察获联合国维和勋章。 还有9人,在执行联合国维和任务时牺牲,英名永载史册。

  “中国始终坚持‘支持正义、伸张正义’,推动了联合国的政治民主化和合理的国际秩序的树立。”如今,中国还积极推动联合国改革,提出建设性意见,“比如提出安理会改革要增加发展中国家代表,提高发展中国家在联合国的地位。这对联合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郭隆隆说。

  还有,中国越来越多地承担起联合国框架内的世界性的重要会议,如世界妇女大会、联合国高级官员会议、裁军会议等;而就在三天前,国际反贪局联合会第一届年会暨会员代表大会在北京开幕。

  35年了,中国始终恪守着《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几代国家领导人对联合国的态度一脉相承,积极地发挥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为维护世界和平尽职尽责。”中国前常驻联合国代表秦华孙大使告诉记者。

  “ 1971年11月,当以乔冠华为首的中国代表团即将首次出席联大前,毛主席、周总理亲自作出了重要指示和工作部署;1974年4月,邓小平副总理出席联大第六届特别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1995年10月,江泽民主席也亲自赴纽约参加联合国成立50周年纪念活动,并作重要发言。”

  而就在去年,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胡锦涛主席作了题为《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重要讲话让全世界为之喝彩。胡锦涛主席全面阐述了中国对当前国际形势及重大国际问题的看法和立场,对加强联合国作用、推动联合国改革、促进国际发展合作等问题提出了具体主张,并呼吁各国人民携手合作,共同为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而努力。

  “中国,作用将直线上升”

  今天,全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全球性问题越来越突出,世界的交流和合作是民心所向,而和平和发展是当今社会最重要的命题。

  “进入21世纪,中国在联合国的活动更加积极,作用也将直线上升。”李道豫说,“中国已经用自身的发展作出了榜样。”

  “在世纪之交,联合国制定了千年发展目标,中国用实际的行动在推动。中国对发展中国家的大力支援,可以说是不遗余力的。”秦华孙说,“在许多问题上,中国都仗义执言,反对以大欺小,以强凌弱,得到了大多数国家的赞赏。而今后,很显然,中国的作用还将一直持续。”

  李道豫说:“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我国代表在联合国的讲话更显分量。在安理会事务和裁军会议等方面,中国的提案越来越多;在包括伊拉克战争等重大问题上,中国的作用也将越来越显著。”

  “从去年召开的联合国60周年首脑会议上,190多个国家首脑参加,可以看出,世界人民对联合国寄予的殷切希望。”郭隆隆说,“联合国找到了自己新定位,就是迎合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希望,为各国提供一个平等互助的平台,协调多个国家的力量,共同促进发展。今天,中国将会一以贯之,支持联合国的发展,与联合国各成员国一起共同进步。”

  历史已经记住:中国重返联合国走过的35年。

  历史也将会这样记住:中国一定会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