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资助贫困生哪能老盯着“状元”?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25日11:33 四川新闻网

  前几天,老家的一位远房亲戚辗转联系上我,说是自己的孩子“不争气”,请我帮忙劝劝。这孩子刚刚考上一所重点大学,因为高考总分不济,未能申请上助学金。亲戚恼火的是,孩子上学以来就没让他“省过心”,整天爱折腾个什么发明,“物理、化学常常满分,英语、政治从不及格”。亲戚的心情我大抵理解,倘若他能全面些,兴许会得到助学金,也好缓解一下家庭经济的窘迫。

  亲戚的“忙”我终究没有去帮,我甚至相信那个孩子也许会比一些所谓“很全面”的学生有出息。但“耿耿于怀”的是,现在的很多所谓贫困资助,的确锦上添花的多,雪中送炭的少,甚至有盲目投资股票的意味,只是眼光粗浅得很,只买绩优股,却看不到潜力股。

  前一阵子和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的志愿者聊天,他们在寻访中发现,那些考上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的学生,成了一些社会慈善机构、企业家等资助的香饽饽,往往很容易得到一个、两个甚至更多的机构或企业家的资助;而那些学有专长却考上一般大学的贫困学生往往连雪中送炭的人都没有。

  据统计,目前我国大中小学贫困学生已达数千万人。从媒体报道来看,尽管社会各界的助学活动对象是“贫困生”,但官方捐助也好,民间捐助也罢,大抵也是给了他们心目中“品学兼优”(某省、某市高考状元等等)的贫困生。也许,面对如此庞大的贫困生群体,如此有针对性地资助也是现实所迫,然而内中暴露的价值取向和人才评判标准,并没有完全摆脱单一的考试评价体系。这对于贫困地区教育发展和人口素质整体提高并非幸事。

  倘若将现有的考试评价体系作为标准,“考而优则X”,无疑是在排斥传统模式之外的尖子生,而很多事实表明,一些真正的天才大抵都算不上我们今天所要求的全才。我倒是赞成坚持“人格本位”的观点,只要品德好、学有专长,就应该得到资助。谁能说,在这些“不全面”的贫困学生当中,就没有天才的作家、天才的画家、甚至天才的发明家呢?

  孔子主张“因材施教”。在贫困生资助上,也许我们探索更为多样和积极的模式,通过自己真正的寻访发现更多良才,来因材施“助”。

  只是,如此“站着说话”还远不够,恐怕还需要我们的制度设计者、我们的社会重新审视一下人才的标准,究竟是要一个什么都懂的“庸才”还是“不知有魏晋”的天才。(张显峰)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