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萧军诞辰百年儿女冰城寻根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25日11:46 生活报

  本报记者 章海宁

  著名作家萧军在哈尔滨走上文坛,与著名作家萧红相识、牵手,开始创作著名的抗日长篇小说《八月的乡村》。萧军一生五次到哈尔滨,哈尔滨也成了萧军心中的第二故乡。10月22日,在萧军诞辰百年在即之际,电视专题片《回家》摄制组来哈尔滨寻找萧军在哈的生活足迹,萧军的女儿萧耘、女婿王建中、儿子萧燕等人随摄制组一起来哈寻根。

  萧军20年前留下的问候

  10月22日,省萧军研究会在哈举办座谈会,纪念著名作家萧军诞辰100周年。

  座谈会上,萧军的女儿萧耘为萧军的研究者带来了萧军生前没有出版过的新著《人与人间———萧军回忆录》。萧耘女士介绍说,哈尔滨的朋友和市民太好了。20多年前,中组部责成北京市委成立萧军落实政策专案组来哈尔滨调查萧军当年在哈尔滨受东北局错误批判的情况,哈尔滨的朋友仗义直言,实事求是,为萧军平反提供了真实的情况。1988年6月萧军去世前,还一直想着他的哈尔滨的朋友,他病中还期待着病好后能再回哈尔滨看看他的朋友,他的读者,他在哈尔滨走过的每一条街道。可是他不能了,这位“有民族气节的革命作家”带着对哈尔滨的无限想念走了。弥留之际,萧军给挂念他的朋友留下了一段话:“我不能与朋友们一一面别了,请代我转达对他们诸位的问候,我完全相信大家对我的一片真诚,我也同样珍惜着它……”在座谈会上,萧耘将父亲的心声转达给热爱萧军的朋友们。

  萧军的儿子萧燕这次特地从美国赶回来寻根。1979年,萧军曾带着萧燕回过一次哈尔滨,这次来哈让萧燕百感交集,他流着眼泪说,“父亲是个真正大写的人。”

  萧军在哈尔滨插上文学翅膀

  省萧军研究会副会长冯羽的父亲曾是萧军在哈尔滨的好友,冯羽介绍说,萧军生前曾五次来哈尔滨,与哈尔滨有着深厚的感情。萧军第一次来哈尔滨是在1928年,那时他还是一名实习宪兵。1932年,萧军因为策划成立抗日义勇军失败而第二次来到哈尔滨,帮助《国际协报》副刊主编裴馨园编辑稿件,从此开始了文学创作生涯。此后结识了萧红,并与萧红结合。两人共同出版了第一部文学作品集《跋涉》。冯羽说,那时候,萧军和萧红结识了很多进步文学青年,其中不乏共产党员,这也使二萧的文学创作带有很强的革命性。萧军与磐石游击队队员结识后,了解了许多游击队员英勇抗日的故事,并以此为题材创作了《八月的乡村》,在1933年出版的《跋涉》扉页上,也印着《八月的乡村》的出版预告。《八月的乡村》后来与萧红的《生死场》在上海先后出版,成为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的抗日题材小说,引起了文坛的轰动。尽管萧军后来有《羊》、《江上》、《侧面》、《第三代》、《五月的矿山》等多部作品,但《八月的乡村》依然是萧军的代表作。

  10月22日下午,萧耘、王建中、萧燕和摄制组人员一起来到了道外玛克威商厦,这里当年叫东兴顺旅馆,曾是萧红落难的地方,也是萧军与萧红相识的地方。如今,玛克威商厦为了纪念萧红,在二楼一间带平台的房间辟出了萧红纪念陈列室,里面有萧红的半身塑像、多种版本的萧红作品和图片。萧耘仔细地听着萧红研究者的讲解,想象着她父亲当年与萧红的第一次相会。据萧红研究者介绍,当年哈尔滨发大水之后,道外一片汪洋,旅馆的老板已经逃命去了,萧军与朋友舒群商量营救被困的萧红,舒群将面包和香烟装到塑料袋里,游泳到东兴顺旅馆看望萧红,后来萧军又雇小船去旅馆救萧红,可是萧红在舒群走后已经上了一条救生船,按照萧军事先留下的地址,来到了萧军暂住的裴馨园家。这次大水,不但使萧红摆脱了因被骗欠债被扣为人质的困境,也使两个文学青年走到了一起。摄影专业出身的萧燕在陈列室忙着摄像,萧耘虽然以前来过哈尔滨,但也是第一次到萧红纪念陈列室,她端详着萧红的塑像,轻轻地吻着萧红的塑像,并与萧红的塑像合影。

  出了玛克威商厦,萧耘一行人又来到欧罗巴旅馆、红霞街。冯羽告诉记者,萧军、萧红先住到了欧罗巴旅馆,后来又搬到了商市街(现为红霞街)25号院内的一栋小平房里,萧军、萧红的第一本文学集《跋涉》就诞生在商市街的小平房里。后来萧红还根据这段生活,写出了著名的散文集《商市街》。萧军会见磐石游击队队员,构思写作《八月的乡村》初稿,也是在商市街25号的小平房里。萧军1979年第四次回哈尔滨的时候,小平房还在,后来不久就被拆除了。这次萧耘很可惜没有看到这间小房子。

  鲁迅文化出版社今安在

  萧耘收藏的旧照片里,有一张鲁迅文化出版社全体工作人员与萧军的合影,萧耘小小的身影也在这张照片上。冯羽介绍说,萧军第三次来哈尔滨是在1946年年底。萧军在哈尔滨创办鲁迅文化出版社和《文化报》,担任社长和总编辑。但后来与东北局主办的报纸发生了论战,萧军受到了错误的批判,被戴上了反苏、反共、反人民的帽子,从此告别文坛30多年。萧耘说,她父亲受到错误的批判后,哈尔滨很多人受到了牵连,她父亲曾为此感到难过。萧军平反后,他让专案组尽可能地将这个消息转给那些受牵连的朋友。使萧军命运发生重大转折的鲁迅文化出版社的旧址在哪呢?随父亲一起居住在鲁迅文化出版社的萧耘自己都找不到了。冯羽介绍说,他访问过曾在鲁迅文化出版社工作过的老同志,鲁迅文化出版社的旧址在现在的尚志大街与斜角街交叉口处,现在已经是一片住宅。

  据了解,萧军在文坛复出后,曾两次回到哈尔滨,并写下了深情的回忆文章———《哈尔滨之歌三部曲》,他在文章中称哈尔滨是他的第二故乡。短短两天的寻根,萧耘、王建中、萧燕和《回家》摄制组对萧军的第二故乡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萧耘说:“父亲虽然早就走了,但看着父亲生活过的地方,感觉父亲又回到了哈尔滨,又回到了哈尔滨的朋友们中间!”

  (生活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