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学生座位不轮换,排位卖“人情”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31日11:37 新华网

  随着对孩子教育期望值的提高,家长要求学生座位应当作为一项公平的教育资源来分配的呼声越来越高。近年来学生座位轮换制在我国不少城市的学校推行,有的已长达10年。然而,记者近日在江西、四川等地采访时发现,许多中学因为没有采用座位轮换制,受到中学生家长的质疑。

  轮换制在小学实施10年却在中学遇阻

  最近,南昌不少刚从小学毕业升初中的学生的家长向记者反映,孩子在小学时一直是座位轮换,可现在的中学不实施轮换制,而普遍“按高矮”来排,同时按成绩排位、凭“关系”排位的现象也十分普遍。

  今年考入江西师大附中读初一的庞越(化名)身高1.65米,9月初开学后没几天,班主任就按高矮个把他排在了第9排,也就是最后一排。庞越的父亲对此颇有怨言。江西师大附中校长胡云祥介绍,除在视力、听力上有特殊情况的学生另作安排外,目前学校总体排位按高矮顺序进行。庞越的父亲告诉记者,儿子以前就读的小学前后排、左右组轮换的做法非常合理,家长都没意见。

  刚从南昌市豫章路小学毕业考入豫章中学的徐清(化名)新学期开学以来一直坐在班上倒数几排,徐清的妈妈林玲几次想打电话给校长建议实施轮换制,但又顾虑重重。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一些父母为了给孩子“弄”个好座位,玩起了不少手段。庞越的父亲说,因为没有实施轮换制,座位分配权就在老师手里,这样,出现了一些“人情座位”,有关系的父母就凭关系;有钱有势的父母就往学校领导、班主任身上“砸钱”;没钱没关系的父母就是磨破嘴皮也没有用。

  家长们普遍反映,南昌市百花洲小学、豫章路小学等都实施轮换制多年了,豫章路小学从1996年就开始实施了,为什么中学就不能沿用这种做法呢?

  家长:座位资源理应公平分配

  在一个教室里听课,从视觉、听觉效果来说,总有一些“黄金座位”。一般来说,“黄金座位”是在中间的前些排,因为看得清,听得好,且在老师的最近视线内,对孩子的管教好。

  据了解,学生座位轮换制在我国各地都有学校以不同形式实施。有的是前面几排间轮换、后面几排间轮换,有的是所有学生定期轮换。目前轮换制在我国大城市的学校实施较为普遍,中小城市学校尤其是中学实施面较小。南昌、成都等城市的中学学校绝大多数是采取传统的“按高矮排位”的做法,也就是一般定期按组平移,前后的排与排之间并不轮换。

  一些家长、老师认为,不实施轮换制的弊端是明显的。庞越的父亲认为,按高矮来排表面上看合情合理,实际上这种方法不能照顾到高个学生的听觉问题。他说,大约半个月前,庞越班上开家长会,每个家长都坐在孩子坐的位子上,结果,包括庞越的父亲在内的后几排的家长都说听不清楚,请老师大点声。

  四川省通江县实验小学目前正在实行学生座位的定期轮换制度,该校张碧海老师说,除了听力问题外,一般来说,只要天气稍差、班上纪律稍乱,坐在后排的学生在视觉上、听觉上都会受到影响,而这一点往往会被忽视;而按关系来给少数学生调位的做法,其不良影响更是显而易见;按成绩排位也不可取。轮换制,是组与组、排与排定期轮换,可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坐到“黄金座位”上。

  学校墨守成规,专家认为失公平

  采访中,一些学校负责人、老师和家长也担心,高个学生坐前排会挡住矮个学生。记者采访了解到,多数学校仍按高矮编排座位,主要原因是学校领导与老师的思维定势,认为“矮个坐前面天经地义”。

  成都市七中育才学校的英语老师陈斯月说:“由于孩子们的个体发育差距较大,进入初中后个头儿差别更明显。像我们班上,高的有1.7米,矮的只有1.5米,如果不按高矮排位,矮个学生连黑板都看不到啊。”

  然而,豫章路小学教导处副主任熊丹琳解释说,学校可以通过配置可调节高度的桌椅、设置合理高度的黑板、建设阶梯式教室等方法解决这个问题。记者采访了豫章路小学四年级学生周章云。她说,她们班共有学生67人,她的个头最矮,只有1.28米,班级最高的同学有1.5米,但是当她轮换到最后一排时,看黑板的视线并不受阻。

  除了墨守成规外,一些学校不采取轮换制实际上还有深层次原因。一是学生人数超标,教室空间受限。据了解,江西师大附中初一年级每班学生在65人左右、豫章中学初一年级每班学生在75人左右。二是学校老师能从“人情座位”中牟利。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胡光伟认为,“矮前高后”是陈规,虽然与学生的未来不一定有必然的联系,但这样的排位方式对高个学生是不公平的,学校应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尽可能地尊重学生权利,特别是不能把学生受教育的环境当作一种资源随意分配与交换。

  成都市草堂小学副校长付锦说,国外较早注意到学生座位的公平问题,有的采取圆桌式教学,一般就两三个圈层,但我国学校学生人数太多,圆桌式教学目前难以做到,但是我们应尽量保证每个学生受教育的平等权。

  (记者李美娟、林繁晶、刘海)新华社南昌10月30日专电相关新闻: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