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祁阳红壤站46年的坚守:绿了红土地 白了少年头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06日12:14 红网

  编者按在实验站建站三十五周年的碑文里有这么三个作证:三湘四水,印上了他们的串串足迹,大地可以作证;寒来暑往,刻下了他们脸上的条条皱纹,时间可以作证;田间地头,回响着他们循循善诱,人民可以作证;奖状证书,闪耀着醉人的熠熠光辉,历史可以作证!

  再次走进中国农业科学院祁阳红壤实验站,一样的青砖灰瓦,一样质朴笑颜;还是

去年来时的时节,还是满树红红的柿子,也还是山野中枯燥乏味的寂静——可不同的是,今年的祁阳红壤站已经迎来了它的建站46周年庆典;今日的祁阳红壤站已经是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重大典型,是湖南省2005年度十大新闻人物(群体),已经被广大农民和地方政府领导称为永不退伍的“科研哨卡”、“红土地上的丰碑”、“农业战线的一面红旗”。

  从1960年建站,风风雨雨中,祁阳红壤站默默走过了46周年。就这样座落在湖南省祁阳县文富市镇官山坪村的一个小山窝窝里,却已经是中国农业系统历史最悠久的农村实验工作站;是土壤学、农学等相关学科重要的试验研究基地;2000年,祁阳红壤实验站又遴选进入国家野外(台)站,是科技部确定的首批35个国家野外站之一。

  几代祁阳站人,几十年的锤炼。不分冬天夏天,不论刮风下雨,他们一直坚持,从不间断。他们始终把“扎根农村、服务三农”作为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重要内容,在农业生产第一线试验、示范和推广农业科学技术,带领农民群众致富奔小康。

  “晴天一顶帽,雨天一身泥,赤脚一双走田间,春夏秋冬不得闲”是对长期坚持在农村基点,艰苦奋斗的红壤实验站这支科技队伍的生动写照。“陈永安来这里的时候,我们年龄都差不多,那时候我们都是小伙子啊,包括陈福兴也都是年轻人。就这么一辈子在这个山沟沟里度过了三十多年,在这里退休……”回忆起祁阳站人的一辈子,祁阳县政府正县级退休干部刘继善还一直感慨不已:“这是一辈子的清贫和一辈子的寂寞啊!”

  冬冷夏热春潮。在这里,研究人员长期夫妻分居,生活单调,饮食不适。然而,他们却每年得坚持300多天的工作时间,过年过节也要坚守岗位。为了使陈福兴能在站上安心工作,他夫人武桂珍从北京过来,留在实验站附近的小学教书。由于忙于工作,秦道珠夫妻俩把才六个月大的小孩放在人家家里寄养,有一年回家去看孩子,孩子一过来就叫秦道珠舅舅。由于长期在野外作业,大部分科研人员都患了胃病、风湿性关节炎、高血压。

  文革期间实验站受到严重破坏。科研工作几乎停滞,大批科研人员被打倒,仅留少数几人在实验站看家,这些“臭老九”经常被批斗、游街、戴高帽子,但科技人员的科研意志不动摇,为基层服务的决心也绝不动摇。留守看站的科技人员白天“劳动”改造时,偷偷摸摸做试验,晚上躲进小屋,点着煤油灯查资料、写实验报告。46年来,先后有151名科技人员来祁阳实验站进行科研工作。

  正是这份执着,这种坚守,铸炼出了“献身农业、服务基层、不畏艰苦、团结奋斗、以研为本、努力攻关,脚踏实地、开拓创新”的“祁阳站精神”。也是这种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祁阳站科技工作者几十年如一日,扎根基层,面向三农,淡泊名利,艰苦奋斗。他们无怨无悔,默默奉献,谱写了一曲曲“绿了红土地,白了少年头”的壮丽篇章。

  当白了少年头,再回首时,祁阳站第一任站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更另先生仍意气风发:“没有28年基层工作经历,就没有我今天的成绩,我的科研能力、观察思考问题的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和身体素质都在基层得到了很大锻炼”。他说:“只有到基层才能看见更鲜活的东西,才能培养出克服任何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如果你带着一种理想和信念,到任何条件艰苦的地方都可以实现人生价值。”

  如今,这种精神传承到红壤站2005年新招进来的大学毕业生黄晶身上,已经可算是第四代了:“正是他们身上的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淡泊名利和始终如一感染了我,是实验站四十五年所凝聚的这种精神吸引了我,我决心来这里工作,并希望自己能够继承和发扬这种精神,接过前辈的‘接力棒’,为农业科研和农业生产的发展做一份贡献。”

稿源:红网 作者:李慧芳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