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中共中央大院里的新华社总编室(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06日15:48 新华网

  新华社建社75周年前夕,新华社西柏坡旧址原貌修复。

  西柏坡时期,是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形势急剧发展的时期。这个设在中共中央大院里的新华社总编室及时充分报道了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进程,记录了人民英雄可歌可泣的战斗业绩。

  

中共中央大院里的新华社总编室(组图)

  ▲这是复建后的西柏坡新华社旧址(10月31日摄)。新华社记者 何晏/摄中央大院里的“小编辑部”

  总编室所在的位置距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的住处只有一二百米。当年新华社的文字广播、口语广播、英文广播的主要稿件都是在这里编发的

  1948年,毛主席、党中央离开陕甘宁边区,东渡黄河,到西柏坡。西柏坡成了当时中国革命的领导中心。

  从1948年8月起,新华社的主要干部和业务骨干从总社驻地被陆续抽调到西柏坡,组成精干的小编辑部,在西柏坡胡乔木住的小院办公。这就是人们经常提到的西柏坡中央大院里的新华社总编室。

  在西柏坡,中央领导同志住的是当地农民腾让出来的简易土房,外面有围墙。胡乔木住在一个三进院落的前院,中院和后院是刘少奇办公和居住的地方,共走一个大门。胡乔木当时是毛主席的秘书,并兼新华社总编辑。

  前院正房隔成三间,一间是胡乔木的办公室兼卧室;一间稍大点,有10多位编辑挤在那里办公;另一小间是陈克寒、石西民、梅益、吴冷西等的办公室。后来人员多了,就分在正房外面的东南两间小厢房办公。

  总编室所在的位置距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的住处只有一二百米。当年新华社的文字广播、口语广播、英文广播的主要稿件都是在这里编发的。重要的战报和其他稿件由总编辑修改后送刘少奇或周恩来审阅,有的最后送毛主席审阅和修改。最重要的由毛主席亲自撰写。许多重要战报,是送周恩来签发的,当时他是人民解放军的总参谋长。总编室的“记者招待会”

  晚上经常举行评稿会,由胡乔木对当天的稿件进行评点,或传达重要的最新精神,或传阅毛泽东等审批修改或亲自撰写的稿件,大家称之为“记者招待会”

  当时,每天早8时左右到晚12时左右,除了三餐和午休时间外,新华社总编室同志集中在办公室工作。

  晚上经常举行评稿会,由胡乔木对当天的稿件进行评点,或传达重要的最新精神,或传阅毛泽东等审批修改或亲自撰写的稿件,大家称之为“记者招待会”。

  朱穆之、曾彦修、方实、田林、余宗彦、计惜英等当年在西柏坡新华社总编室工作的老人,对那段经历记忆犹新,他们回忆说,毛泽东在西柏坡时对“文武两杆子”非常重视,武的是军委作战部门,文的是宣传部门,主要是新华社和中央政策研究室。

  朱穆之当时任新华社军事组组长,他说,当时,军事节节胜利,捷报频传,我军每天都攻占一些城市,解放大片地区,因而每天都要发许多战报以及军事通讯和评论文章。一般战报,“小编辑部”可签发,重要战报经胡乔木看过后送当时担任解放军总参谋长的周恩来审定播发。特别重要的战报,送毛泽东批发。印象最深的是胡乔木对编辑行政负责干部要求很严格,要我们必须把主要精力放在写稿编稿上,不能只忙于日常编辑行政事务。

  总编室强调新闻要在政策、观点、事实和文字等方面经得起推敲,编辑稿件要精益求精,发出的每一条新闻都真实可靠。

  田林记忆最深的莫过于当时的“记者招待会”:“总社到达西柏坡后,党中央恢复并加强了对新华社的直接领导,任命胡乔木为新华社总编辑。每天晚上9时左右,在大家完成了一天的编写任务,胡乔木也审完所有稿件后,他照例召开编辑会议,主要是由他谈对当天稿件的意见。这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会议,会上胡乔木传达毛主席、刘少奇和周恩来的指示,评点稿件。胡乔木对稿件的意见,大至方针政策,小至标点符号,从稿子的主题思想、体现的方针政策及至文字技巧、错别字等他都要求严格,评点入微。修改之后,还经常把写稿的同志找来,讲明为什么要这样修改,提醒写稿同志以后要注意的事项。有的稿件,被要求重写,有的稿件经过三四次返工才获通过。

  田林说,“大家在会上可以解释、辩论。但在大多数情况下,胡乔木持之有据,言之成理,大家口服心服。胡乔木折服众人之处,在于他不仅能指出别人的不足,而且自己动手,写出或改写出技高一筹的佳作。”

  方实回忆西柏坡的生活时说:“我被调到西柏坡‘小编辑部’主要是编写战报。开始只有我一个人,过了一段时间,把朱穆之同志调来负责战报的编写工作,我协助工作。这段时间虽然不长,但受益很深,像是进了一次短期学习班,从新闻写作的基本知识到一个党的新闻工作者应有的立场,应掌握的党的方针政策,应具备的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都是一次很好的学习,是一次很有成效的训练。”新华社报道中的三大战役

  前线分社和总分社紧密配合,深入采访,从战报、支前、执行政策纪律、分化瓦解敌人等不同的角度与侧面,及时进行了报道

  

中共中央大院里的新华社总编室(组图)

  ▲辽沈战役中,新华社记者在东北人民解放军强攻锦州时拍摄的战场照片(资料照片)。

  

中共中央大院里的新华社总编室(组图)

  ▲新华社记者拍摄的淮海战役战场一角(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1948年9月12日,东北野战军发起的辽沈战役打响。

  根据总社的决定,战役前,东北前线分社扩大了编制和人员,除社长杨赓,特派记者刘白羽、华山外,还增加穆青为特派记者。前线分社和总分社紧密配合,深入采访,从战报、支前、执行政策纪律、分化瓦解敌人等不同的角度与侧面,及时进行了报道。

  9月中旬开始,前线记者连续向总社发出新闻和通讯,真实报道了被我军围困两个多月的长春守敌的绝望哀鸣、残暴欺压百姓,以及在我军强大政治攻势下纷纷来归的情景。9月29日,穆青从长春前线报道:“在长春蒋匪‘杀民养军’的残忍政策下,数十万因敌人抢光粮食,而奄奄待毙的长春饥民,正陆续投奔我解放区来”。

  10月19日,长春解放。东北总分社迅速写出《长春完全解放》的消息,用急电发给总社,总社用“长春20日1时急电”的电头,播发了这条消息。以后,新华社又陆续报道了解放军纪律严明、贯彻执行城市政策、锦州和长春城市生活陆续恢复,以及郑洞国抵达哈尔滨、释放张作相等报道。

  在东北战略决战时刻,特派记者深入前线,采写出一批优秀通讯,如穆青的《一枪未放的胜利——长春光复记》、华山的《英雄的十月》、刘白羽的《光明照耀着沈阳》等。它们真实记录了我军解放东北的英雄业绩和不朽历史,场面波澜壮阔,文笔简洁生动。

  紧接辽沈战役胜利,11月6日,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在以徐州为中心的广大地区发起了淮海战役。

  新华社前线记者积极投入了该战役的采访报道,采写了不少生动感人、充满战斗气息的稿件。如《新年战地小景》《洛阳营打虎》《钢铁战士杨金堂》《徐州蒋军弃城逃窜的狼狈相》《国民党十四军的覆灭》《张英才和他的钢铁营》《双堆集胜利之夜》《黄维就擒记》等。

  1949年1月6日,华东野战军开始向被围困的杜聿明集团发起总攻,经过四天激战,于1月10日将敌全部歼灭。华野前线分社和各纵队支社记者深入火线采访,及时发出了《在杜匪覆灭的战场上》《杜聿明匪部最后覆没情景》《蒋军末日景象》《战犯杜聿明落网记》等“现场感”很强的稿件。

  淮海战役胜利进行之际,在中央军委部署和指挥下,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第二、第三兵团发起了平津战役。

  1948年12月21日起,人民解放军首先攻克西线的新保安、张家口,歼灭了傅作义部队的直系主力。1949年1月14日,由于天津警备司令陈长捷拒绝投降,人民解放军对天津发起总攻,经过29小时激战,15日全歼守敌13万余人,活捉陈长捷,解放天津。

  在此期间,新华社迅速发出了多条消息,如《东北大军入关盛况》《东北、华北我军胜利会师》《我军收复张家口,全歼傅匪五个师两个骑兵旅》《我军解放华北最大的工商业城市天津》《我军解放塘沽》等。

  天津解放后,经多方工作,傅作义终于接受了解放军提出的和平条件,于1月21日双方签订了《关于和平解决北平问题的协议》。

  1月31日,傅作义部主力撤出北平,人民解放军开始入城接防,北平宣告和平解放。同日,范长江、徐迈进率领新华社先遣队随军入城,分头接管了国民党在北平的新闻机构。

  2月3日,人民解放军在北平举行了庄严雄伟的入城式。人称毛泽东是新华社“首席记者”

  1948年10月下旬,蒋介石被我军打得走投无路,密令驻守北平的傅作义军队偷袭石家庄,妄图窜扰西柏坡的党中央机关。面对这一严峻形势,党中央、毛主席进行了周密部署,一方面调动部队,组织军民,在军事上做好迎击敌人的准备;另一方面巧妙运用新闻武器,揭露敌人阴谋。

  “毛泽东用4篇文章打退国民党20万大军”

  在这场特殊战斗中,毛泽东挥笔写下了4条新闻。第一条新闻《蒋傅军妄图突击石家庄》(新华社10月25日播发),指出:“当我解放军在华北和全国各战场连获巨大胜利之际,在北平的蒋介石和傅作义妄想以突击石家庄,破坏人民的生命财产……”把蒋傅军企图偷袭石家庄的消息,及时公布于众,使其阴谋昭然若揭。

  10月26日播发的《华北各首长号召保石沿线人民准备迎击蒋傅军进扰》报道:“为了紧急动员一切力量,配合人民解放军歼灭可能向石家庄一带进扰的蒋傅军,此间党政军各首长已向保石线及其两侧各县发出命令,限于三日内动员一切民兵及地方武装准备好一切可用的武器,以利作战,尤其注意打骑兵的方法……”明白告诉敌人,解放区军民己做好充分准备,严阵以待,如果胆敢来犯,只能是自取灭亡。

  隔两天播发的《蒋傅军已进至保定以南之方顺桥》报道:郑挺锋率其两个师在28日推进到保定以南的方顺桥地区。以示我军对敌人的具体行动了如指掌,一切均在我掌握中,敌军如果偷袭,将有来无回。

  10月31日播发的述评《评蒋傅军梦想偷袭石家庄》写道:“当着国民党军队的将军们都像一些死狗,咬不动人民解放军一根毫毛,而被人民解放军赶打得走投无路的时候,白崇禧、傅作义就被美国帝国主义者所选中,成了国民党的宝贝了……蒋介石原先是要傅作义组一支轻兵去偷袭济南的,傅作义不干。偷袭石家庄,傅作义答应了;但要两家出本钱。傅作义出骑兵,蒋介石出步兵,附上些坦克和爆炸队,从北平南下了。真是异常勇敢,一个星期到达了望都地区;指挥官是郑挺锋。从这几天的情报看来,这位郑将军似乎感觉有些什么不妥之处,叫北平派援军。又是两家合股,傅作义派的是第三十五军,蒋介石派的是第十六军,正经涿州南下。”结尾处,笔锋一转,问道:“这里发生一个问题:究竟他们要不要北平?现在北平是这样的空虚,只有一个青年军二0八师在那里。通州也空了,平绥东段也只稀稀拉拉的几个兵了。总之,整个蒋介石的北方战线,整个傅作义系统,大概只有几个月就要完蛋,他们却还在那里做石家庄的梦!”文章尖锐泼辣,笔锋犀利,把敌人面临垂死挣扎的局势,偷袭石家庄的真实意图和经过等,剖析得一清二楚,特别是末尾的提问,有如千钧之力,打中了敌人的要害。

  这些文章,起到了巨大的震慑作用,使敌人犹豫数天,不敢贸然南进。蒋介石偷袭阴谋彻底破产。

  有人形容:“毛泽东用4篇文章打退国民党20万大军”。

  仅在三大战役时期,毛泽东就为新华社撰写和修改稿件多达17篇

  毛泽东十分重视新闻宣传工作,在淮海战役期间,毛泽东亲自抓新华社的广播工作。11月11日,黄百韬兵团被华东野战军围困后,由粟裕、陈士榘、张震组成的华东野战军前线指挥部致电中央军委和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等:“请告新华社即向被我军包围之黄兵团进行劝降广播。”毛泽东看到电报后,当即批示:请对黄百韬兵团写劝降口播,能每夜广播一次,明日多播几次为好。劝降稿当天就写好,并送毛泽东审改后,连续几天由陕北新华广播电台反复播出。

  在淮海战役第二阶段,黄维兵团被中原野战军包围在宿县西南的狭小地带,为劝其投降,毛泽东指导新华社连续播出了5篇广播稿,其中有两篇讲话稿,是毛泽东在11月27日一天之内写成的。毛泽东撰写和修改的广播稿,每篇不过几百字,语言通俗,说理透彻,针对性强。这些广播代表了真理和正义之声,敌人听了胆战心惊。淮海战场上不少国民党官兵,在我方的宣传攻势感召下,偷偷跑到我方阵地。

  毛泽东在西柏坡为新华社撰写和修改的文稿还有很多。仅在三大战役时期,毛泽东为新华社撰写和修改的评论、述评、广播稿和消息等作品多达17篇,有时甚至一天发两篇新闻稿。被人们称为新华社“首席记者”。

  西柏坡新华社总编室在党中央、毛主席的直接领导下工作了半年多时间。1949年3月新华社迁往北平,开展新时期的报道工作。(记者郑德金新华社专稿/均据新华社北京11月1日电)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新华社“老电讯”一则东北大军入关盛况

  播发时间:1948年12月26日

  

中共中央大院里的新华社总编室(组图)

  ▲1948年11月6日的新华社电讯稿,上面刊有《中共中央祝贺全东北解放》的电文。新华社记者郑德金/摄

  新华社平津前线二十六日电前线记者报导东北大军入关的盛况称:在全歼东北国民党匪军之后不到二十天,东北解放大军就奉到提前入关的命令。全体指战员欣然接受了解放全华北,全歼华北国民党匪军的光荣任务,迅速整好了戎装,披星戴月,踏上一千六百里的长途。绵延不断的炮、车、人、马,在黄尘滚滚中英勇前进;一路、两路、三路,从山海关、从冷口、从喜峰口穿过万里长城入关。这一支漫长的行列,当它的先头部队已在平古线上旗开得胜的时候,它的后尾还在沈阳。

  部队士气空前高昂。东北籍的战士纷纷表示:“关里的老大哥帮助俺们解放了东北,俺们就应该进关帮助他们解放华北。”他们克服了狭隘的乡土观念,坚决地暂时离别自己的家乡。某部炮兵营副政治指导员唐贺田,路过锦州某村自己的家门,只托人留下简单的几句话:“见到我家里人,只说我还在解放军,这次进关去了,消灭了国民党反动派就可以胜利回来。”华北籍的战士,更是喜气洋洋,欢庆自己能亲身参加解放家乡的事业。行军鼓励工作者,沿途演奏着、歌唱着,配合伟大行伍雄壮的步伐,形成一部真实的有历史意义的胜利进行曲。那些留在东北医院疗养未能入关的同志,则焦急地希望自己赶快出院,以免错过了这个大好的时机。

  关外和关内的人民,一边是亲切的欢送,一边是热烈的欢迎。大军到处,乡村城镇红绿小旗飞扬,松柏彩牌高竖。成群的老乡,看到连串的汽车和美式的大炮兴奋地微笑。“打到南京去活捉蒋介石”这一即将成为事实的口号,和“欢迎东北解放军入关”的标语,沿途到处可见。秧歌队锣鼓喧天,盛似新年情景。冀东各地的老解放区人民,对解放军亲如家人,一见便问寒问暖,烧水做饭。晚上,家家户户也起来提灯打火,尽力招呼。有些房东晚上偷偷地起来烧炕,生怕惊醒了旅途劳顿的解放军。村村集中了粮食,准备了柴草。有些地区则早已连夜赶修好一掌平二丈宽的马路,每隔几尺,还挖好防空掩体。他们说:“赶快架桥修路,等咱们部队好过炮车,快些去打下平津。”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