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打工者捐出首届ISO培训笔记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07日10:39 南方新闻网

  打工者捐出首届ISO培训笔记

  黄先生将四五十件物品捐给筹备中的劳务工博物馆

  人生有无数个十字路口,一时的选择往往会决定一生的发展方向。1989年,近而立之年的黄中贵放弃江西赣州老家贫苦单调的农家生活,怀揣200元,来到正处在巨变中的深圳

特区。

  近日,他把当时打工期间的培训笔记、各种证件、生活用品、厂刊杂志等,共四五十件纪念物品捐给了筹备中的宝安区劳务工博物馆。“我到深圳做的第一份工作,是在龙华一家皮革厂做搬运工,月工资还不到200元。”黄先生说,那时的龙华还很偏僻、荒凉,“我们的工厂就在一个小山包里,四周都没有人烟。要到布吉去都是步行的。”1993年,黄先生被公司选送到东莞学习,参加台湾一些管理顾问公司举办的现代企业ISO培训班,“那是他们在华南区举办的第一届培训班。”黄先生说,培训给他的启发很大,他做了详尽的培训笔记,并一直妥善保留着。黄先生表示,这是为了纪念过去那段热情澎湃的打工生涯。

  从1989年到2006年,黄先生先后在宝安好几个工厂干过,从龙华到西乡、沙井、观澜、公明等。“这么多年来一直奔波劳碌,压力很大,也很累,我想歇一歇了。”今年6月,黄先生弃工从商,在沙井开了一个小士多。“在这里我实现了自己年轻时的梦想。当年从老家洗脚上田,除了满腔热情外一无所有,是深圳给了我现在的一切。”

  作为早期深圳外来工,黄先生应该算是比较成功的一个。“我在老家花了30多万建了一栋楼房,家里父母可以得以养老。”说起两个孩子,黄先生很自豪,“一个快大学毕业了,一个在读高三。我打算叫他们来深圳工作。”

  黄先生说,现在在深圳有很多亲人朋友,生活也还不错,“只是这么多年来,总觉得缺点什么。”归属感,那是包括黄先生在内的多数外来工在深圳感觉缺失的。“深圳外来工作为一个群体,一个弱势群体,跟整个社会还是有隔膜的。我们希望得到社会更多的关注。”

  专题统筹:本报记者刘荣

  采写:本报记者徐维强

  图:

  黄先生捐出收藏的工友劳动卡。本报记者陈以怀摄

  (南方都市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