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陪读房”,请不要以孩子的名义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07日11:35 四川新闻网

  近日,成都市实验中学的学生公寓一区来了两名特殊的“房客”,该校高三年级3班的王诗慧同学在父母的陪伴下,在一间只有一张上下铺钢架床的寝室里,布置了一个三口之家……校方称,学校正在尝试推行学生寝室向家长开放,率先在全国尝试推出“陪读房”,允许家长入住,旨在为高考学生提供最大方便。(见11月6日《华西都市报》)

  父母陪读,在中国已不是新鲜事,早些年新闻媒体还拿出来说。而今,不知是大家

都默许还是太司空见惯,提得不多了。然而一家三口落户学生公寓,学校开诚布公地推出“陪读房”还是首创。学校领导称:这一举措不但可以让家长帮助高三学生更好的调整心态,还有利于学校的管理透明化。在“为了孩子”的名义下,一切都好象名正言顺,但多少让人觉得冠冕堂皇。

  学校是引导学生独立学习生活的地方。高考来临迎考之际,学校为减轻学生压力,推陈出新,给学生安排“陪读房”,看似无可厚非。但细想,不能排除学校正是抓住学生、家长面对高考的心态,借此生财。既然家长都乐意,学校又创收,此举也可谓“双赢”之策。一期推出五间“陪读房”,看来还不是一般家庭能入住,真是“没钱的孩子上不起学,有钱的孩子全家上学”,这很可能给另外大部分不能入住“陪读房”的同学造成更大的压力,那么不就与学校“减轻学生压力”的初衷相悖吗?

  学校教育的目的是教书育人。教书,传道授业解惑也。那么育人呢?我想我们应该弄清楚何谓“人”,首先来说,人应该是具备独立的人格、独立的意识、独立的能力,从这点来说,家庭教育到学校教育的转换就是培养孩子独立的过程。育人首要目的就是让一个人可以独立,学校不但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还为学生在校园安家,这不是为父母的“陪读”正名吗。这样的话,家和学校区别不大了,还要学校干什么呢?在家学习岂不是更好吗?学校存在还有什么意义呢?

  其实很多家长都知道:“陪读”容易使孩子产生依赖,缺乏独立意识。但为什么还是有那么多的家长要陪读呢?试想,如果不是整天沉迷于题海、书海,怎么会没有时间顾及自己的生活呢?如果不是从小宠爱加身,怎么会不知道照顾自己,怎么会连高考的压力都承受不了呢……父母怎么会滋生“陪读”的想法呢?再想,许多贫苦的孩子,从小父母就不在身边,除了读书,还要挣取自己的生活费用,但他们同样经历高考,同样以优异的成绩进入大学。再纵观国外:日本人就很注重小孩的“吃苦”教育,欧美国家也很注意培养小孩的自理能力……不陪读也同样成材。然而陪读又不是个简单的问题,要做到不“陪读”,应该是教育界、家长和学子们共同考虑的问题。

  父母放下手中的工作,来到孩子身边,和他们一起走进课堂,不能不感慨“可怜天下父母心”,可谁来“可怜孩子心”呢?你们什么都操心,以为把一切都安排妥妥当当,孩子就不再受伤,但同时这种强盗式的爱又令孩子窒息。孩子们终究要长大,要追求自己的人生,听听张含韵的那首《酸酸甜甜就是我》,“亲爱的爸爸妈妈/别叫我小傻瓜/虽然我很听话/不代表我没有想法/……大人们的世界/等待着我去冒险……我要我自我最像我的自我/人群之中我有最最的独特……”

  [作者:何玉娟]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