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守护·香格里拉科考日记(2006年10月31日之一)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08日13:07 人民网

  10月31日(星期二)

  今天自然科学组去苍山西坡,人文组去喜洲镇白族聚居地。

  政府部门也许被科考队这几天“高强度”的骚扰搞怕了,再也没有人露面。到喜洲镇的时候,副队长旦增告诉大家,分别到当地寻访年龄大一点的人,通过拉家常开展社会调

查。可大伙儿似乎不愿意单独行动,都跟在旦增、武振华老师后面,亦步亦趋向前走。

  当记者的不能丢这个人,我决定独自行动。

  白族人大多信佛,喜欢白色。走进小巷,到处是玲珑的民居,有些江南水乡的味道。一家人院子的门楣上写着:“小不忍则乱大谋”、“忍为大智大勇之本”,横批是“百忍家风”。两旁还画着梅花和兰草。看来柔和的白族人也不是没有脾气,只是信仰的力量让他们学会了适应与磨合而已。

  小镇显然发生过火灾,街边的院墙上到处画着消防方面的知识宣传画。村委会门口还挂着一块牌,是“村民志愿消防队”。从这里穿过去,便是商品经济味道很浓的四方街了。这里烟火浓烈,到处是买吃买穿的摊点,非常热闹。

  我知道买东西是跟人搭讪的最好手段,便四处寻摸,希望找到点能买的东西。路过一个鞋摊时,对一双解放鞋多看了一眼。精明的女主人立刻跟过来,“28元。”我以为是“68元”,反问了一句,知道是“28元”后,觉得很便宜,便没有还价。

  这让摊点主人非常高兴。男主人特地跑出来敬烟。他们是重庆来的,到这里已经八九年了。男主人当年在附近当兵,感觉不错,便把全家都带了过来,现在已经在四方街上设了两处摊点。

  “发财?”男主人使劲摇头,“这里能发什么财?都没多少钱,不像你们城里人,工资怎么着也一个月两千块,那买起东西来就不会太计较。”正说着,过来一对年轻夫妻,要买门口的擦鞋垫。开价13元,最低11元卖。年轻人说7元,然后甩头就走。男主人赶紧叫:“拿走吧。”我打量着手里新买的鞋子,估摸着如果砍价大概能砍到多少。

  “这里不只是白族人,还有回族,有汉族。”

  “好打交道,都好打交道。性格这个东西,是不分民族的,都有好打交道的,也有不好打交道的。我看跟民族没什么关系。”

  “环境污染?这里能有什么环境污染?大理最大的两个厂子就是卷烟厂和啤酒厂,能有多大污染?说实在的,想建大厂都建不起来呢。”

  “水是从山上引来的泉水,挺好。垃圾有车子来拉,每天早上六点多钟。粪便也有车子来拉,不过要一两年才拉一次,具体多久要看你家粪坑的大小,大就时间隔得久,小就来得勤。”

  “雨水没减少。今年重庆热得旱得那么厉害,这里天天下雨,不热。哪像在重庆,男人在家光着个膀子。”

  “本主庙?有庙的,每年三月过节,交三块钱就可以到庙里去吃饭。吃得不错。你从这条街平着去,就是直着去不拐弯,在学校旁边就有庙。”

  到了我也没搞清“平着去”是怎么个去法,便顺着街道往前,希望遇到好运气。

  出了街,是退伍军人精神病医院。问了一位老者,老者很客气地说庙就在前面。说完还不放心,看我走过了便在后面提醒:“就在左手,就在左手!”

  仅从破败的院门看,外人不会知道这里是一座香火旺盛的庙宇。走进院里,右边是魁星阁,大概是文曲星。再往前是药王菩萨和他的牌位。转过身来,是“大慈寺王母娘娘”的大殿。殿前围坐着两桌老太太,正在吃饭。见到素不相识的我,她们直招呼:“来来来,一起吃中饭。”这里的习俗,是每年三、六、九月到大慈寺来进香,三月3天,六月6天,九月9天。今天正是九月初十,进香的老太太们还没有回家,在大殿旁边自己做菜烧饭。我接着问旁边的大妈一些情况,大妈看上去有80岁了,耳朵听不见,也不太听得懂普通话,只说自己是大理城里的,到这里来进香。其他就听不清也说不清了。

  王母娘娘大殿对面的屋墙上,还保留着毛主席和林副主席向群众招手的画像。我正在拍着,刚才那个指路的老者走过来:“你是从哪里来的?”听说是北京来的,连忙将我往后院引,“到这边来,这边有人找你。”

  从竹林穿过去,后面是孔夫子的大殿。如此看来,儒道释三家这大慈寺都占全了。我为这个发现感到激动。孔庙大殿已经很破败,对面的小窝棚里过来一位老者,“你过来,先别拍。”他一面搬开一个纸牌前的椅子,一面对我说,“你先看看这个,你先看看这个。”

  褪色的红纸牌上写着“华中师范大学遗址,1938至1946年止”。原来华中师范大学的前身是私立喜洲华中大学,有点像当年西南联大偏安于昆明一样,在这大理喜洲镇上找到了自己放书桌的地方。

  老人拿出一大摞好几本剪报和签名簿,不让我问问题,只是一页页翻开资料,“你自己看。”

  我像发现金矿一样,急于将那些没有着落的人文学者引到这里来。可是等到短信发过去,他们已经跟镇政府接上了头,正在参观民居、探访本主庙呢。

  “下午我带专家过来。”我告诉老人,通过资料,我已经知道他叫张新民,是喜洲镇老年协会的会长,今年74岁了。媒体把他称作“大慈寺的守护者”。

  我满怀信心下午再来,可真正回到队伍里,他们已经打算去另一个穆斯林村子。我食言了。

  下回再来看你,张会长。

人民网记者 杨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