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媒体应将眼光放远 不能任由陈水扁操弄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08日16:10 中国台湾网

  台湾《中国时报》今日文章说,周日(5日)晚间,看着身陷“公务机要费”风暴的陈水扁,在电视上强力辩驳和反击,宛如看到多年前在台湾流行过的美国影集《洛城法网》里,那些雄辩滔滔的律师身影。一不察觉,就几乎要被他那时而慷慨激昂举证说理、时而掏心掏肺感性表白的精彩表演而被说服了。

  阿扁从两个层次,成功地制造了一场媒体大秀。首先,在他最擅长的口语传播上,

阿扁利用许多似是而非的逻辑,以及声东击西的技巧,回避了有关于吴淑珍购买昂贵饰品以及某些金钱流向不明等重大疑点;这已经有许多评论者指出,在此不再赘述。更高明的是,他适时运用闽南语述说他的感叹、冤屈并明志,对于挺扁民众,甚至信心已经因为陈瑞仁起诉书而涣散的绿营支持者,都有很大的稳定和收束效果(尽管并未真正厘清疑点);也有报纸已经报导了这个现象。

  其次,阿扁利用“总统”位置的优势,毫无困难地占取大量、完整的媒体曝光,让无论任何立场的人,都必须或被吸引去高度涉入他的谈话。试想,在台湾,除了他还有谁能够有效动员所有的新闻台和部分无线台,做没有间断的一个多小时现场转播,而且吸引这么多的观众?就传播学理上来说,他完全掌握了议题设定的主动权,接下来的讨论,无论赞成反对,都必须绕着他所设定的主轴来转。事实上,阿扁已经不是第一次利用这个优势,之前他刻意接受特定节目的专访,后来又以长达两小时的“向人民报告”单向说明礼券案。

  文章认为,那天他再度利用了同样模式,但是却在演说后临时开放记者提问。这项让人“惊讶”之举,后来也证明充满疑点。因为“总统府”副秘书长卓荣泰点名的提问者分别是“中央社”、偏绿的民视和自由时报记者,而几个提问非但没有问到阿扁所回避的疑点,还让他有机会重申冤屈,甚至是再次强调吴淑珍的病情。笔者并无意直指这些记者必定是“暗桩”,但是记者提问时间过短、提问者过少、提问者代表性有所偏向等,都不符合一个理想的、适当的公开记者会标准。

  这场媒体大秀的成功,可以从记者会结束后,各新闻台谈话节目的反应略窥一二。挺扁节目中,无论是主持人或与谈来宾,一扫过去几天的谨慎不安,发言咄咄逼人,眼睛和音量一齐放大。反扁的节目里则是骂声连连、七窍生烟,恨不得把阿扁抓过来再辩三百回合。这种两极激化的效果,必然也将延伸到观众,延伸到民间,于是,我们的社会再度被撕裂,贪污违法事实真相,又得先拋一边。只能说,我们选出了一个不但擅于操弄法律、操弄政治,甚至是操弄媒体的高手来当“总统”,这无疑是全体台湾人民的悲哀。

  文章指出,但悲哀毕竟无济于事。短期内,所有新闻媒体应该联合施压,要求“总统府”或“政府”高层建立一套合理透明信息发布制度,抵制“政府”采取单向或不对称的记者会模式。当然,在媒体商业竞争与既定立场因素作祟下,这项做法不容易实现。我们还是要呼吁媒体能将眼光放远,以社会责任为念,勇于保护专业价值。长期来说,还是得从传播环境的各个面向进行结构和法律改造,而为免流于空泛,我们也有必要严格检视所有准备接班(不管什么时候)的政治人物,是否能够提出任何媒体改革的政策和理念。

  (编辑:方言)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