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上市不能包治银行百病(专家视点)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09日02:06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上市不能包治银行百病(专家视点)
●银行上市并不意味改革告竣

  ●形成公司治理机制才是核心

  ●派出董事需要专业化职业化

  ●改革人力资源薪酬分配制度

  进入21世纪,推动与深化国有银行改革一直是中国金融改革的主旋律。几年来,沿着政府注资、财务重组、设立股份公司、引进战略投资者、建立公司治理框架、择机上市这一改革路径,交行、建行、中行、工行的股份制改造相继完成,农行改革也蓄势待发。与此同时,几大银行纷纷叩开了海内外资本市场的大门,交行、建行、中行的上市融资均取得了巨大成功。近期,工行的A+H股的发行又将这一进程推向了新的高潮。

  应当说,银行上市取得的巨大成功足以令广大民众欢欣鼓舞,也让业界人士弹冠相庆。但在冷静之余,我们尚需看到,银行上市只是为股改阶段划上了一个完满的句号,但它并不意味着国有银行改革已经取得成功。

  当前,WTO过渡期行将结束,我国银行业将面临竞争更加激烈的市场环境。相比之下,国有银行的某些“短板”还是令人不由为之捏了把汗。要使国有银行与西方发达国家大银行相比从“形似”达到“神似”,还有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要做。

  能否形成切实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是我国国有银行改革的核心和归宿。因此,国有银行未来的改革发展中要紧紧扭住完善公司治理这一主线,切实转换经营机制,强化内部控制、防范金融风险。

  建立一个分工合理、责权明确、相互制衡的公司治理架构要确立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之间的明确分工,建立规范化的委托代理关系,这里面关键要做到公司治理的国际惯例与中国特色的有效结合。考察发达国家的公司治理,独立董事制度和监事制度分别起源于以美英为代表的外部治理模式和以德日为代表的内部治理模式,二者在同一公司中一般不并存。但在我国,出于更为有效地治理公司的良好初衷,同时引入了这两种制度,此外“党管干部”也是公司治理中挥之不去的中国特色,因此党委会制度也会在银行治理中长期存在。这样,很多学者和业内人士都普遍担心,这种“多龙治水”的管理框架是否会导致实践中的政出多门、相互扯皮,进而降低经营管理效率?

  我想,这种担心并不多余。因此,核心问题在于银行管理层必须分工合理、责权明确,建立一个相互监督制衡而不是互相推诿扯皮的公司治理架构,这或许是银行改革能否最终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

  发挥中央汇金投资公司对国有银行公司治理的促进作用汇金公司不仅作为央行外汇储备管理的一个投资平台,对创新外汇储备管理模式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它以公司化、市场化的方式推进银行治理的完善,改变了以往政府直接管理企业而导致的“所有者缺位”的状况,形成了实现国有资本出资人职能的新型模式。笔者认为,下一步要提高汇金公司派出董事的专业化、职业化程度,为此,应逐步将现有的由各相关政府机关选派董事的制度改革为通过市场化的公开招聘与考核来进行选拔,以增强其履职能力,加强上市银行的公司治理。

  加快分支机构改革,深化人力资源改革和薪酬分配制度改革需看到,本轮股改主要集中于总行层面,而分支机构相对变化较小。因此银行上市之后,还需继续将改革向纵深推进,实现总行分行上下联动,形成切实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和内控机制,并确保新体制、新机制在全系统内全面、有效运行。同时,用人制度、收入分配制度不合理等问题在国有银行内还普遍存在,对此要继续深化人力资源改革和薪酬分配制度改革,并全面落实责任追究制度,严查违规失职案件,确保稳健经营。

  最后,银行上市后,要发挥资本市场对银行治理的促进作用,加强信息披露工作,提高透明度,发挥公众和社会舆论对银行经营的监督作用,树立国有控股的公众银行的良好形象。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我国国有银行应以上市为契机开始一场新的长征,扎扎实实地做好完善公司治理的各项基础性工作。与此同时,政府和社会各方也应为银行发展创造良好和谐的外部环境,最终将国有银行打造为“资本充足、内控严密、运营安全、服务与效益良好”的现代金融企业。

  (作者为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

郭田勇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