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加强治淮骨干工程建设加快推进淮河治理事业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09日05:01 中安在线-安徽日报

  本报讯(记者汝鸣)11月6日上午,淮河中游最大的水利枢纽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建成仪式在霍邱县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实地察看工程情况并出席建成仪式。省委书记郭金龙出席建成仪式,省长王金山和河南省省长李成玉、水利部部长汪恕诚先后在会上发言。回良玉对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的建成表示热烈祝贺。他说,临淮岗工程的建成,结束了淮河中游无防洪控制性工程的历史,实现沿淮人民百年夙愿和几代治淮人“世纪梦想”,展现新时期治淮事业辉煌成就,标志着淮河流域整体防洪保安达到一个新水平。

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继续加快推进淮河治理事业,确保如期完成十九项治淮骨干工程建设任务,构建完善的防洪除涝抗旱减灾体系,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保障流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上午10时50分左右,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工地秋高气爽。在明媚的阳光下,工程一座座高耸的大闸、蜿蜒数十华里的大坝熠熠生辉。坝上坝下彩旗招展,彩色气球吊起一幅幅大红标语,庆祝会场人潮如海,欢声笑语此起彼伏,一派欢乐喜庆的景象。

  回良玉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和政府坚强领导下,经过广大干部群众的团结奋斗,淮河治理取得历史性的巨大成就,防洪除涝减灾能力明显提高,流域经济社会面貌发生显著变化。但淮河由于河情特殊,水系复杂,治理难度很大。随着流域人口不断增加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水资源短缺加剧、水污染问题突出、水土流失严重等都亟待解决。淮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能源矿产基地和制造业基地,是贯通南北、连接东西的交通枢纽,淮河的安危、流域的兴衰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我们必须充分认识治理淮河的重要性、长期性和艰巨性,坚持不懈地把治淮这项宏伟事业不断向前推进。

  回良玉强调,做好新时期治淮工作,要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的治水理念,坚持“蓄泄兼筹”的治淮方针,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开展科学治水、依法治水,确保防洪安全、供水安全和生态安全。当务之急是要切实加快治淮骨干工程建设,确保如期完成十九项工程建设任务。现在工程建设正处在克难奋进攻坚阶段,我们必须以高度负责的精神、认真求实的态度、只争朝夕的干劲,加快建设步伐。

  要牢固树立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思想,切实完善质量保证体系,加强监督管理,不留任何隐患,确保工程质量经得起历史检验。同时要切实搞好工程建成后的使用管理,充分发挥效益。

  回良玉要求,要切实加强治淮工作的组织领导,形成团结治水的合力。淮河水事关系复杂,历史遗留问题较多,必须正确处理好局部与全局、近期与长远、除害与兴利的关系,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齐心协力治理淮河。沿淮各级党委、政府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认真贯彻中央关于治淮工作的部署,把治淮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切实把这项人民群众最关心、利益关系最直接的大事办好。特别是要认真研究解决好治淮工程建设和移民安置、土地征用等问题。国家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各负其责,通力协作,支持淮河治理。淮河水利委员会要切实担负起流域统一指挥调度、组织协调和监督的职责,提高科学决策水平。淮河治理开发是一个有机整体,上下游互为一体,左右岸唇齿相依,各方面都要树立全河一盘棋思想,从大局出发,加强沟通协调,群策群力,鼎力合作,推动淮河治理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省长王金山代表省委、省政府和淮河防总,对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的建成表示热烈祝贺!向为工程建设付出辛勤汗水的全体工作者,表示亲切慰问!向长期关心和支持安徽治淮事业的国家有关部委以及淮河流域兄弟省市,表示衷心感谢!

  他指出,这项工程与其它治淮骨干工程配套,将使淮北大堤保护区以及淮南、蚌埠等城市圈堤的防洪标准,由不足50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对确保淮河安澜,促进沿淮经济社会繁荣,将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这是几代治淮人殚精竭虑、不懈奋斗的结果,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这项工程的建成,标志着治淮事业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我们坚信,有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有国家各部委的大力支持,有流域各省的密切协作,我们一定能管好用好已经建成的各项工程,一定能组织实施好其它重点工程建设,确保到2007年底基本完成治淮骨干工程任务,为沿淮人民的幸福和谐,为推进安徽跨越式发展、实现奋力崛起,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出席建成仪式的国务院、国家有关部委以及山东、江苏省的领导有张勇、廖晓军、貟小苏、矫勇、范小建、吴晓青、李育材、李炳坤、王铁宏、陈延明、黄莉新等。省委常委、副省长赵树丛,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周本立、胡连松,省政协副主席方兆本及省政府秘书长张俊出席了庆祝仪式。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