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临汾破解农民工工伤医疗难题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09日05:41 山西日报

  在临汾,一个农民工如果不幸工伤,他不必再苦苦等待企业的医疗费,更不必四处找关系求情说好话,便可直接到劳动保障部门指定的两所医院先行接受治疗,并可在治疗期间接受工伤鉴定赔付。这种不掏押金、不掏医药费,就可使参保企业的工伤患者得到先行医疗救助的工伤保险模式,破解了困惑多年的农民工工伤医疗难题,为企业工伤患者铸就了一道坚实的支助后盾和一方温馨家园。

  临汾市的经济增速连续多年位居全省第二。经济的提升,导致城市内部劳动力的不足,从而吸引了大量农村人口来临汾务工。据统计,临汾的焦化等企业的从业人员有23万多人,其中农民工16万人,占到69%。这一比例不可谓不大,并且他们大都在煤矿、冶炼等高风险企业做工,那么,对于他们来说最最重要的就是在工伤后,谁来为他们掏钱治病?谁能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

  目前的农民工,文化水平普遍偏低,社会阅历少,对于国家有关工伤理赔的条例全然不知。一旦工伤,怎么医疗、怎么赔付都是老板说了算,很少体现打工者主张的权益。尤其在私营企业,三大问题比较突出:一是只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不愿为农民工工伤救治垫费用,能不出就不出,能晚支付决不早垫付。二是躲避相关部门的处理罚款,出了工伤事故不愿报、不敢报,尽量瞒报、少报,设法私了。三是大多数的私营企业根本不设劳资机构,没有劳资管理人员,一旦出了工伤事故,没有专人办理相关事宜,既耽误治疗,又拖延了认定、鉴定时间。

  企业、私营业主的做法以及运行机制的不足,再加上医疗机构、工伤保险经办机构、行政机构相互间的配合不紧凑,使农民工的工伤保险权益陷入“四难”境地———

  一是良好医疗救治难。农民工发生工伤,理应在采取急救措施后,迅速转送到技术力量强、医疗设备好的医疗机构就医,享受良好的医疗救治。然而,相当部分企业老板总是想方设法少掏钱,把伤者送到小诊所做简单治疗,或是送到大医院撂下不管。而医疗机构则不交押金不让住院,一旦断了费用就停医停药。这样致使许多伤者能接肢的遭截肢,可康复的留残疾,应少花钱的却多花了钱。

  二是申请工伤认定难。由于部分企业老板怕相关部门追究事故责任,所以极力隐瞒,不报工伤。受伤农民工不知如何申请工伤认定、又该去哪里申请工伤认定,更何况伤病卧床,自身根本无法去申请工伤认定。

  三是劳动能力鉴定难。工伤鉴定机构不可能有一个工伤就组织一次专家鉴定。这样,就使得农民工工伤人员要么租房留居,买饭生活,焦急等待;要么辗转于火车、汽车、毛驴车,背上干粮,前来鉴定。等结果需要很长时间,这给伤者带来了很大的经济负担。

  四是待遇落实难。发生工伤———工伤救治———工伤认定申请———得到认定结论———医疗终结———劳动能力鉴定申请———劳动能力鉴定结论———工伤待遇核算———工伤待遇支付,这一圈程序跑下来少则三四个月,多则得一年半载。

  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四难”问题成为影响一方稳定的隐患。如何践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从有利于受伤农民工的角度出发,切实帮助身遭不幸、举目无亲的农民工解决“四难”问题?经过多次走访企业、受伤农民工、医疗机构,在反复论证酝酿的基础上,临汾市劳动社会保障局大胆探索,创新工作,针对农民工这个特殊群体,推出了“一垫三优先”的举措。

  “一垫”就是参保农民工发生工伤到指定的医院进行救治,医院先记账垫支费用,之后由工伤保险机构与医院结算。“三优先”就是优先工伤认定、优先劳动能力鉴定、优先工伤待遇支付。

  “一垫”解决了受伤农民工“穷”的问题,“三优先”则解决了农民工工伤认定、鉴定、待遇支付“慢”的问题。同时,为了最大程度方便农民工,他们改变支付方式,变用人单位代发为社会直接发放或一次性发放,并实行了邮政绿卡发放制度,凡定期领取伤残津贴、护理费、抚恤金者,一律在邮政储蓄所领取。所有程序实现了服务大厅“一站式”高效快捷的服务方式,过去一年半载才能解决的问题,现在只需三两天就能办妥。

  为了保障农民工救命钱及时到位和良性运行,临汾市按照国家工伤保险政策法规,在全市17个县区全面启动了工伤保险工作,并推出强硬措施:凡三次登门做工作仍不启动工伤保险的企业,一律进入依法促参程序,不参加工伤保险的煤矿企业,政府一律责令停产整顿。临汾自来水公司、山西宇晋钢铁有限公司、云鹏药业有限公司3家企业,拒绝为职工缴纳工伤保险金,被临汾市劳动保障局依法申请临汾市中级法院强制执行,并在媒体上公开予以曝光。

  工伤保险的改革保障了工伤患者的合法权益。临汾4501工厂职工丁桃花工作期间因断臂拉伤了肺部肌肉,引起了肺部感染,导致死亡,但企业对此并不认可。在经过工伤调查中心深入医院、车间等调查后,丁的家属工亡待遇的主张得到最后认定。与此同时,这项改革也有效规范了医疗机构的救治行为,使很多企业消除了疑虑。襄汾县5家企业主动要求与工伤保险中心和定点医院签订服务协议,全员足额缴纳了工伤保险费。

  临汾市劳动保障局董小俊介绍说,这项新举措为农民工工伤问题的解决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国家劳动保障部对此予以高度评价。目前,在强力改革的推动下,临汾市参保职工越来越多,全市企业已为18万职工缴纳了保险费,临汾工伤保险中心对4000余人进行了工伤的认定和鉴定,已有1013人享受了工伤保险待遇,待遇支付达1374万元。

  本报记者乔明亮本报通讯员裴振龙李晓红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