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重走西口路(十五):福徵寺:见证汉蒙民族的交融(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09日07:17 山西晚报

  

重走西口路(十五):福徵寺:见证汉蒙民族的交融(图)

  ▲巴氏家族的家庙———福徵寺

  

重走西口路(十五):福徵寺:见证汉蒙民族的交融(图)

  ▲“新西口人”———木匠郭师傅

  造访巴氏家庙

  300多年前,正当数以万计的山西人面对瘠薄的黄土高坡一筹莫展时,一些走西口的“雁行”老乡告诉他们一个好消息:内蒙古草原的包头城有个巴氏大家族,那土地多得望不到尽头,那土地肥得直冒油;那里的人大口吃肉大口喝酒大把地花银子,去租巴家的土地吧,好光景等着哩。为了生存,走西口的山西人开始走向他们的理想家园———包头城。那时的包头城还只是一个村落,拥有大片丰沃土地的巴氏家族让那些走西口的移民有了饭碗,许多晋商更是借助巴氏家族的土地开始发迹。

  神秘而慷慨的巴氏家族引起了我们浓厚的兴趣,10月25日,我们造访了坐落在包头市老城东河区的巴氏家族的家庙———福徵寺。

  家庙是内蒙古人家族祭祀祖宗和供佛的地方。作为显赫的巴氏家族的家庙,福徵寺的主要建筑其实只有大雄宝殿。这是一座藏式结构的建筑,分上下两层,底楼为经楼,正中供奉释迦牟尼像,前堂供奉藏传佛教师祖宗喀巴像。整座殿宇流光溢彩,气势非凡。“这是一本厚重的历史教科书,记载着300年来的包头往事,也记载着部分晋商崛起的史实”,对福徵寺颇有研究的内蒙古作家柳陆说。

  福徵寺里保存着不少当年走西口的汉民向巴家租地的部分契约影印件。福徵寺管委会主任、巴氏后人巴永福向我们介绍,当年,出于民族政策的需要,清廷赐予了世居包头的巴氏家族及其他蒙人大量土地。门户最大的、土地几乎覆盖整个老包头的巴氏家族是出租大户。

  十大晋商租地发家

  “著名的祁县乔家复盛公的崛起就和租借巴家土地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柳陆说。乾隆初年,乔贵发在包头西敖包一带与秦姓人合办的草料铺,就是用低价租的巴家地皮。挣钱后又租用了巴家东大街的地块,开设广盛公。嘉庆年间改为复盛公后,更是从巴氏家族租到多处地面,买卖越做越大,直至几近掌控整个包头的经济。

  其中最为人称道的是,乔家租用巴家南龙王庙三百亩头等清水地,搞起了当时的“菜篮子”工程。夏秋之际,茄子紫,番茄红,上架的豆角齐整整,不大的包头城弥散着清新的气息。这个“复盛菜园”优化了当地的生态环境,更为蒙民带来种植蔬菜的意识和技术,极大丰富了他们的物质生活。当然,这块巴家土地也成了复字号的风水宝地,乔家钱柜也收获了一堆白花花的银子。

  除了乔家,当年包头的十大晋商的发迹,或多或少都与巴氏家族及其他蒙民的出租地有关。“在某种程度上讲,当年的晋商如果没有这些出租地,别说发财,恐怕连生计都难保。”柳陆说,“福徵寺正是这一史实的见证”。

  福徵寺遇“新西口人”

  三百年过去了,记录了蒙汉民族交融的福徵寺依然静静地伫立着。我们造访时,福徵寺的东跨院正在装修。一个做木匠活的师傅看见我们后停下了手中的活,一脸兴奋,“你们是从山西来的?我就是代县的。”

  木匠师傅姓郭,五十多岁。今年9月份,他领了另外两人从代县来到这里做木匠活。“三个人就把这工程全包了,主要是做雕花门窗。一人一天能挣70多块。”看得出,老郭对这份活计挺满意。他说,家乡的木工活基本是做家具,很少能揽下这种对手艺要求极高的雕花木活。“这边庙宇佛寺修缮工程多,这次我和我哥带着一个徒弟来,主要是想通过多做雕花活把这些手艺传下来。”老郭说着,从墙角下拿起一块雕好的“杰作”:“这些造型是从古籍书上找到的图案,然后做成图纸,再照着做。”

  “再说,一辈子老待在家里也没意思,出来又挣钱又打磨手艺,也能当做是旅游。”老郭幸福地笑着:“我们每天吃饭,都是在饭店里呢。”

  本报记者吕国俊郭斌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