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为了光荣而神圣的事业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09日08:38 法制日报

  这是这样一群人:像蜜蜂一样成天采访他人,传递消息,传播信念。

  今天,这群人在属于自己的节日里走上领奖台,站在聚光灯下,接受人们的祝贺。

  8日下午,北京京西宾馆会议楼一层大会议室。第十六届中国新闻奖、第七届长江韬奋奖颁奖报告会在这里举行。

  欢快的乐曲声中,54位中国新闻奖和长江韬奋奖获奖者胸戴红花,走上主席台。手捧沉甸甸的奖杯,笑意荡漾在他们的脸上。

  作为70万新闻工作者的优秀代表,在过去的一年里,他们用镜头、话筒反映波澜壮阔的现实生活,用笔墨、键盘谱写精彩纷呈的新闻篇章,通过辛勤工作和出色表现赢得了党中央的信赖和人民群众的好评。

  “站在领奖台上的那一刻,我明白了‘记者’二字的真正含义。”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获得者、山东电视台编导范维坚说,“那是一种责任,一种神圣的使命。”

  新闻也许会过时,思想却不会过时。2005年4月16日,在中日关系陷入低谷、网民情绪激烈之际,人民日报国际部副主任丁刚执笔写下网络评论《我们怎样表达爱国热情》,用“理性的力量”正确引导群众的爱国热情。

  “中国新闻奖颁发给网络评论这是第一次。”报告会上,作为获奖者代表,率先发言的丁刚颇有感触:“我认识到,在重大新闻事件或突发事件发生时,要更多地组织报社记者撰写网络评论,在网上主动出击,先发制人,先声夺人,积极影响舆论、引导网民。”

  长江韬奋奖获奖代表、山西日报报业集团常务副总编辑翁小绵坦言,“做报纸是个辛苦的事业,又是个神圣的事业。既然选择了这个辛苦而神圣的事业,那就让我们为此而义无返顾、真诚奉献吧。”

  说到做到。翁小绵坚持4年多不断评报、鼓励编辑记者前进,还以身作则做好表率、积极为员工创造和谐环境———2005年报社联欢会上,同事们送给他一张奖状,上面除了画有报纸外还有一头汗水四溅的卡通牛。“我喜欢这张奖状,一直很好地保存着。”

  走下讲台,刚刚作完报告的新疆日报记者刘枫再也忍不住,任泪水默默流淌。

  “我真的想哭。”正是秉承“哪里有新闻,哪里的采访任务急难险重,就出现在哪里”的信念,在过去10多年里,她积极用笔为群众鼓与呼,促进了许多问题的解决……

  ……

  6位获奖代表的发言,在全场约500名编辑记者中激起一阵阵掌声。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为了新闻事业,广大新闻工作者有的历经千辛万苦,走进千村万户,“用脚板写新闻”;有的不畏艰险,不辞辛劳,深入突发事件和抗灾救灾现场;有的不计得失、不图名利,几十年如一日辛勤耕耘在编辑工作第一线,默默无闻地为他人做嫁衣裳……

  “压力更大,责任更大。”会议楼外台阶上,手捧印有邹韬奋头像的奖杯,长江韬奋奖获奖代表、今晚报社鲍国之的短短8个字,吐露了无数新闻人的共同心声。

  据新华社北京11月8日电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