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小骂大帮忙”的名记 总反映问题实是帮忙说话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09日16:11 南方新闻网

  记者节

  我们是记者

  11月8日是第七个记者节。记者节是我国除教师节和护士节之外,第三个以职业命名的节日。记者,记录历史者也。绝大多数时候,记者在幕后,为他人作嫁衣;今天,珠海记

者中的二三人被我们请到前台,讲述他们的职业故事与人生经历。

  人物素描

  林丹,女,《羊城晚报》珠海记者站站长、珠海办事处主任,最早的一批外地驻珠记者,以视野开阔、观点客观的时政报道著称。有人戏称珠海无“名记”。如果非要说,凭借许多重大报道,林丹绝对是珠海最有资历与业界声誉的时政记者之一。

  林丹绝对称得上是珠海新闻界的前辈。1985年她到珠海时,珠海还没有真正的报纸,只有一个广播站。前一年,林丹从暨南大学新闻系毕业,被分配到《羊城晚报》政文部当文化记者,写的多半是“零敲碎打”的文章。后来林丹到珠海驻站,报社为什么敢于让一个新人“把守一方”,林丹认为是那时的报社“没那么多条条框框,加上人少”的缘故。

  1985年至今,林丹在珠海的声望绝非一朝一夕之功。但外人对她的风格评价比较一致,即认为她是那种能写大稿,敢写大稿,不忌讳批评人但又不会得罪人的记者。林丹自己也认同早年上海《大公报》的理念,认为时政记者要“小骂大帮忙”。从梁广大时期的珠海机场、港口、西区大开发报道,到黄龙云时期的大学园区报道,再到方旋时期写珠海的基础设施建设,林丹总在反映问题,却总能让人觉得她是在帮珠海说话,而不是“触霉头”。有人说大概是林丹幸运,“有关方面”总能体会到她的良苦用心。林丹自己认为首先珠海的舆论比较开放,对她的报道“比较宽容”,另外是自己的报道力求客观,尽量只陈述事实,少发议论。

  林丹能体现这一风格的报道很多,最近的一次,关于珠海机场与香港机场合作的问题,林丹在去年6月写的《珠海机场翘首待嫁》一文中,通篇只陈述怎么盘活珠海机场,最后将珠海机场比喻成翘首待嫁新娘,既表达了要表达的意思,报道的角度也掌握得不错。林丹表示,当记者要学会“走钢丝”。

  林丹常被“圈内人”提起的还有放弃在总部当部门主任,仍回珠海驻站的事。1996年开始,珠海市市委部门和本地媒体都曾有意将林丹招至麾下。认为自己“不是党员,还是喜欢干新闻”的林丹最终都谢绝了。无心当官的林丹直言,钱对她总是有一定诱惑的。早些年对记者这个职业的热爱促使她沉下心来观察和记录珠海,还曾于1993年出过一本中篇报告文学《走向蔚蓝色》,她说这几乎可以算是她眼里的珠海1980-1993年间的历史。反而近几年,她产生了离开这个职业的想法。但林丹说她是个不喜欢下围棋的人,不喜欢选择,比较实际,走一步是一步,所以名记林丹很可能仍旧在珠海干到退休。

  人物素描

  胡涛,珠海电视台“名嘴”。从1997年进入珠海电视台,就开始主持被称为“珠海焦点访谈”的《视点》(原名《新闻视点》),这个长盛不衰的栏目已经办了9年,胡涛也伴随着节目在珠海走过了9年的电视生涯。

  半路出家的主持人

  重要直播凭积累临时救场

  胡涛学法律出身,在此前停留的城市,胡涛都在与新闻、电视毫无关系的行业——旅游、酒店、生产企业,甚至所在的企业也花样繁多——国企、外企、民企等等。

  1997年的胡涛,是珠海某一民企的办公室主任,珠海电台的一位主持人找他联系业务,被胡涛谢绝了,但他的嗓音却引起了这位主持人的兴趣。没多久,他就成了当时珠海一档颇有名气的电台节目“狮山夜话”每周二特别节目“异乡人之约”的客座搭档。半年后,他又开始兼职主持一档旅游节目,就是这档节目,改变了胡涛的职业生涯:当时一期节目的嘉宾是珠海电视台《新闻视点》(即现在的《视点》)节目的筹办者,而胡涛和搭档都是在没有脚本的情况下临场发挥主持节目的,在不到十分钟的时间内,两个人就组织起了一场有声有色的谈话节目,这让嘉宾大大地惊讶了一把,随即向胡涛伸出了“橄榄枝”,邀请他加入《视点》。

  2003年11月,世界经济发展宣言(珠海宣言)大会在珠海举行,珠海电视台对这一重大国际会议进行了前所未有的58小时直播,而胡涛担任了这次直播的总主持。在这58个小时内,他睡过的最长一觉不到5个小时。

  就在这样一个重要的直播中,却出现了一个让所有人没有料到的纰漏——节目中有一个环节,按直播台本来的设计,主持人演播室20秒过渡,然后进入一段新闻,但就在画面切出前10秒钟,导播突然发现时间计算有误,这一区间时间是10分钟!而后面的新闻是硬盘播出,无法调整,当导播迅速通过耳机将这一“噩耗”告知胡涛的同时,画面已经出现在了所有观众的荧屏中!胡涛平时的积累在这次危机中终于发挥了作用,他此前为这次大会的报道备足了功课,在毫无脚本的情况下,他一直不停地说了四分多钟,直到导播用一个垫片“救场”,这次危机才算解除。

  人物素描

  朱习,《珠江晚报》摄影记者,目前珠海仍活跃在一线的唯一女摄影记者,以拍人物见长。湖北人,武汉某高校新闻专业本科毕业生。采访朱习的时候,她还在采访别人。拍惯别人的她,听说自己要上镜,连连说状态不好,后悔没有事先弄弄头发。

  不让须眉的女摄影记者

  单枪匹马徒步拍三峡

  新闻专业毕业的朱习并非一开始就干摄影。1995年到《珠海画报》后,朱习仍兼任唯一的文字记者和编辑。当时《珠海画报》几乎网罗了珠海所有的摄影名家,长期“耳濡目染”后,朱习对摄影产生兴趣。一次在大万山岛,当时报社乃至珠海级别最高的女摄影师卓雅一看朱习拍的一张逆光图,说“干得好!小家伙,很有灵气!”就这一句话,激发了朱习搞摄影的自信与兴趣。此后,朱习再没放下相机。

  1997年,时值三峡即将截流,朱习想“所谓记者,不就是记录的人么,三峡截流这么大的事,一定要去看看”。1997年8月底到11月6日,朱习在三峡呆了近三个月。先是到重庆,然后沿着峡江,走白帝城、巫山、巴东、秭归到下游截流现场,一直单枪匹马徒步而行。

  一个摄影记者毕生的愿望,也许是办一场个人图片展。还没成为摄影记者前,朱习就在九洲城办了一场图片展。对朱习而言,三峡之行最难忘的还是人。尤其是孩子,回到珠海的她仍念念不忘巫山县珠海碚石希望学校的那些贫穷但有灵性的孩子。

  画报社不太支持朱习办展,只有以个人名义办,资金成了最大问题。在“拉赞助”过程中,有些原本谈好的赞助眼看着黄了,好在理解朱习的朋友几千、几千地给她凑。最后朱习借了大概七八万把展览搞起来。1998年4月25日-5月5日,来九洲城的游客都看到了朱习在三峡拍的120多张照片。来自碚石希望学校的8名孩子也到达珠海,还受到当时的市委书记梁广大的接见。

  曾被朋友们笑称为“珠海第一孝女”的她说自己其实并不孝,按古人的规矩,“无后”则是不孝,而至今单身的她当然可被看成“大不孝”。才经历丧父之痛的朱习还没有完全缓过劲来。自从父亲2005年被查出患有食道癌,朱习除了工作就是父亲了。直到今年9月底过世前,朱习的终身大事一直是她父亲的一个心病。而朱习的上一场恋爱还是在父亲患病之前。她说自己其实很温柔,因为恋爱中的她很小女人,工作之余最喜欢买一大束白玫瑰,静静地闻花香的味道。喜欢旅游和采风,直言自己憋不住的朱习说,期待事业出现更多的感叹号以及一个真正懂她的人。

  本版采写:

  本报记者胡群芳

  周欣欣

  实习生张力伟

  本版摄影:

  本报记者张志韬

  (南方都市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