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毒疲劳"困扰大众 猜想下一个"著名毒食品"(2)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23日08:28 新华网 | |||
黑色的咏叹:人怎可狠到对自己下毒!
“就为了好卖一点,能够多赚上几毛钱,而不顾别人的身体健康,这些商人真是心够狠、够黑、够毒的了。”山西省太原市居民王女士感慨地说。 现在已经有很少有人敢吃红心鸭蛋了。上海人本来喜欢吃多宝鱼,近日因为抽检出致癌物残留,立即乏人问津了……照此下去,人们还能吃什么? 近年来,我国进入了重大食品安全事件频发期。2005年3月,“美味源”牌辣椒酱和“肯德基”的产品相继被检出含有致癌物质“苏丹红I号”,两大享誉国际的跨国公司双双陷入“苏丹红事件”。2005年4月下旬,雀巢公司的雀巢奶粉被测出“碘含量超标”。2005年6月,国内知名牛奶“光明”奶先是被质疑利用库存牛奶再生产,后又被发现提前标注生产日期。2006年4月,另外一家知名牛奶也发现在生产过程中提前标注生产日期…… 此外,毒青菜、瘦肉精、劣质奶粉、抛光大米……这一长长的黑名单构成了一条完整的有毒食品变异链。太原市民张大妈在扳着指头数完近年出了多少“著名有毒食品”后,重重地长叹一声:人怎可狠到对自己下毒! 山西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谭克俭说,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与恨,不法商贩频频黑着心给公众食品下毒的背后,是巨大的利益诉求驱动他们见利忘义。而近两年来这一系列重大食品安全事件还呈现出与一个鲜明特点:一些带有免检身份的国内知名企业甚至是享誉国际的跨国大公司也频频遭遇“质量门”。 谭克俭指出,与一些国内中小企业不法行为相比,这两类企业的产品一旦出了问题,对消费者的信心更是沉重的打击。而每次事件之后,如果没有闹出人命,事情多半不了了之,法律虽然出台了,但执法的效果实在难以让人恭维,“这对监管部门的公信力形成了巨大的杀伤,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信心已经接近底线”。 记者在内蒙古、山西等地采访发现,随机接受采访的消费者对食品安全多半表示没有信心。在内蒙古气象局工作的魏先生一脸无奈地说:“买菜要买带虫眼的,买大米不敢买有光泽的,现在鸭蛋也不能买红心的了,真担心还会有人在其他食品上下毒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