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胡锦涛出访越南等四国专题 > 正文

评论:中日关系还在磨合期 仍需要长效机制保障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27日14:51 中国新闻网

  (声明:此文版权属《国际先驱导报》,任何媒体若需转载,务必经该报许可。)

  如果一些日本分析人士将中日关系的回暖看作从“感情外交”转向“利益外交”,那就大错特错了

  11月18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和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利用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
正式会议的场合,举行了双边会谈。这是继10月8日安倍访华后,胡锦涛和安倍的第二次会面。如果说,10月8日意味着中日首脑互访在中断了5年之后的恢复,那么11月18日则意味着中日领导人利用国际场合举行双边会晤的“传统”也得到了恢复。

  上述两个首脑交流层面的恢复,对中日两国而言无疑有着极其重要的象征和现实意义。但最近在日本国内,出现了这样一种“思维”,即认为中国对日外交正从“感情外交”向“利益外交”转变。

  《读卖新闻》在近日刊文指出,10月安倍访华时,中方“改变以往偏重历史问题的路线,目前更进一步使对日关系从‘感情外交’中摆脱出来”。《每日新闻》则认为,目前中国急于在经济、贸易等领域强化与日本的关系。最值得注意的是《产经新闻》的评论。该报评论认为,“‘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一直都是中国对日本的固定训诫,但在这次会谈中却一下子消失了,而事实上安倍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做出丝毫让步,于是就更让人肯定,中国的历史牌已派不上用场。”

  日本舆论一厢情愿

  上述言论对中日领导人会晤的定性,若不说别有用心,至少也是明显的曲解。众所周知,小泉时期中日首脑会晤中断并非中国“感情用事”,而是小泉执意参拜靖国神社的做法给

中日关系造成了很大损害所致(若光看小泉时期的中日经济关系,武断定义中方是“感情外交”的说法也难有解释力),因此随着“小泉时代”的结束,中日双方都希望以安倍上台为契机,中日关系能有一个新的局面。

  安倍就任日本首相后,在不同场合表达了要发展中日关系的愿望,并在历史问题上表现出积极姿态。他承认日本在

二战时期的殖民统治和侵略给亚洲各国人民造成了巨大的损害和痛苦,并表示日本接受远东军事法庭审判结果。经过共同努力,中日双方就克服影响两国关系发展的政治障碍和促进两国友好合作关系的健康发展达成一致,从而实现了安倍访华。双方并且同意,努力构筑基于共同战略利益的互惠关系。

  但构筑战略互惠关系,绝不意味着中方放弃了“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策略,而改为所谓的“利益外交”,这种说法充其量是日本舆论的一厢情愿。我们也注意到,安倍目前在靖国神社问题上采取的是“模糊策略”,如果日本领导人重蹈小泉覆辙,中方不会视而不见。

  因此,中日关系虽然一个多月来柳暗花明,但严格意义上讲,还处于一个“谨慎探索,小心磨合”的微妙期。这段微妙期需要中日双方来共同悉心呵护,而非加上一些似是而非、同时又充满情绪性的定性或描述。日本媒体对国内舆论的误导,只会使微妙期的中日关系向着一个不健康的方向演化。

  中日关系仍需长效机制保障

  “小泉时代”的结束和日本领导人的更替,为中日关系的柳暗花明提供了一个天然的契机,但这种改善基本上还是基于领导人的更替和日本新领导人的想法;即使安倍在任内没有参拜靖国神社,一旦未来又上台一个类似小泉那样的日本领导人,中日关系很可能又会出现倒退趋势。

  即便在“安倍时代”之内,安倍也绝不会仅满足于改善中日关系,必然会在日本国内问题,尤其是在为日本确立所谓的自我认同方面着力显示业绩。这就必然涉及到延续小泉没有走完的道路,亦即日本向“正常国家”的迈进,其中包括修改宪法、提升自卫队等级等。再加上中日之间一系列的结构性矛盾,因此,对正在进入调适期的中日关系来说,需要一整套机制来保证有一个“虽非充满友好迷思,但也不是无休止恶化”的正常、稳定的国家关系。

  (来源:国际先驱导报,作者:邱震海)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rss订阅】【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