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西藏“铁路经济”:投资热掺进“投机潮”(3)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08日08:38 新华网

   冷静面对西藏“投资热”

  眼下,西藏矿产业、旅游业、藏医药等富集资源和优势产业,成为投资商关注的热点。面对扑面而来的投资热潮,自治区显得比较慎重、冷静,投资者也应当深入了解西藏现状,做好充分的准备再行事。比如,矿业开发中,环保和安全方面的投入大约要占总投入的30%左右;旅游业要注重“酥油、糌粑”味道等特色开发;藏医药投资应避免与周边省区间

的“品牌大战”。

  ――“绿色矿业”底线不可破

  “火车商机”吊起了大批“淘金人”进藏开矿的胃口,但记者发现,当地对矿业开发十分谨慎,眼下的工作主要是在抓紧摸清家底、搞好规划。一些干部和专家也指出,西藏的矿业开发绝不能一哄而上,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而要抬高环保门槛有序开发。

  西藏境内矿产资源非常丰富,目前发现的矿种有101种,矿产地2000多处。其中探明储量的41种,铬、铜、硼、锂等17种矿产储量居全国前7位。然而,对于成矿条件良好的“世界屋脊”来说,矿产资源调查尚有很大空白。

  记者从西藏自治区招商局了解到,由于青藏铁路低成本、大运能、全天候不间断的运输前景,使得许多投资者十分看好西藏的矿产开发,他们认为这是投资回报最快的产业。自治区也希望通过矿业开发解决“火车一响,西藏拉什么东西出去”的问题。

  中石油、中石化、中铝、中国五矿等大企业都对在西藏探矿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拥有众多老牌冶炼企业但苦于资源缺乏的甘肃省,更是提出要建立西藏矿产资源加工中心,并组织金川公司、连铝公司等一些有实力的冶炼企业到西藏寻求投资机会。来自河北的中凯矿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家全感慨地说:“青藏铁路通车,西藏成了开矿人的‘英雄用武之地’。”一些民间资本更是惊呼“雪域高原矿业的春天来了!”

  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厅长王保生介绍,西藏地质工作起步晚、底子薄、程度低,截至目前只完成了1:100万的区域地质调查,1:20万至1:50万区域勘探工作仅完成46.5%,1:5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则刚刚起步。他坦言,眼下西藏矿产资源“家底不清”,对寻找新的大型、超大型矿床及矿集区的目标不明,总体地质工作程度低,基础地质工作、地学研究及矿产资源调查尚有很大空白区,目前可供开发的矿产资源并不多。

  西藏自治区招商局一负责人披露,眼下洽谈商多了,但准备开矿的企业不乏“投机者”。不久前,一位做电器生意的内蒙古个体老板在西藏“看矿”时对记者说:“先能占下一块地方就行,至于怎么开采、哪里冶炼,都好说。这可是一本万利的生意!”

  这种现象已经引起了自治区有关部门的警觉。西藏自治区发改委、区环保局的一些干部对记者表示,国内对高海拔地区的矿山开采、环境保护和植被恢复等技术目前都还没有成熟的方案,西藏的矿业开发必须谨慎,防止盲目过热。

  王保生说,尽管火车给西藏矿业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开发是必然的,但眼下自治区正在谋求规范、有序、健康、协调发展的“绿色矿业”秩序。

  一些干部认为,在生态极其脆弱的西藏,国家应加大统一勘探的力度,在国家掌握资源的前提下,进行统筹规划,对不是非常紧缺的矿产能不开就不开,可以开采的也必须有序引进那些能够保证技术和环保投入的大企业。已进藏五年的中凯矿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家全估计,在西藏开矿,环保和安全方面的投入要占总投入的30%左右。

  总部设在青海省的西部矿业集团公司副总经理李全学认为,国家应从总体上控制青藏高原矿产冶炼规模,有指导性地引进先进工艺,同时设法解决矿业专业人才缺乏问题。西藏自治区环保局局长张永泽介绍,西藏矿产业处于治理阶段,自治区政府已明令今后要严格审批制度,没有通过“环评”的项目绝不准“上马”。

  记者采访过的大多数人认为,西藏的矿产开发要适量、慎重、有序,彻底整顿秩序,清除“皮包公司”,限制探矿证和探矿期;“摸清家底”,选择“优势”矿产;抬高“门槛”,变招商为“选商”,从而杜绝“小打小闹”,引进有实力的大型企业。

  ――“酥油糌粑”味道不可失

  火车进藏,西藏旅游业成为通车后受益最明显的产业。记者在调研中发现,西藏旅游业应当在前所未有的“井喷式”增长之后,保持可持续吸引力,尤其是要积极应对市场监管、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巨大压力,并努力确保其“酥油和糌粑味”在快速增长中不会迷失。

  据了解,火车开通后,拉萨市的旅游人口比过去翻了2至3倍。大量的客流、车流使城市和景区的环境保护压力增大。自治区发改委一位处长建议,在西藏旅游“井喷”式增长状况下,地方政府应抓紧搭建旅游信息共享平台,政府通过掌握客流信息,提出预警措施,避免目前游客盲目无序的流动。对于布达拉宫等热点景区,抓紧研究游客分流办法,如利用声光电影等现代演示技术使部分游客即便不进布宫也能领略其风采,或缩短在布宫内的停留时间;针对不同层次的需求,设计不同的价位,提供差异化参观服务;同时加大拉萨周边短途景点开发力度。

  一些旅行社导游和游客告诉记者,人们最向往的是西藏原始淳朴的自然环境、雄奇独特的自然景观、古老神奇的文化遗迹、风格独特的民族风情。但一些游客到了西藏后,在兴奋之余,也感到些许遗憾,比如部分景点在原始淳朴的高原湖泊上出现水泥廊桥和游艇等设施,缺失西藏特色。

  青海省旅游局副局长徐浩如认为:“青藏高原生态脆弱,从这个实际出发,青藏游的模式不适宜搞大众旅游,应该考虑环境的承载能力,发展一些高端旅游、特种旅游项目。旅游的开发更要注重对生态的影响,科学开发,保持青藏高原的特色。”

  西藏的一些干部认为,西藏的旅游开发必须要走自己的路,精心呵护原生态,深入挖掘包装藏文化,使西藏游成为带有浓郁“酥油糌粑味道”的旅行。

  ――藏医药“品牌大战”须避免

  火车通至拉萨,为西藏优势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颇具神秘色彩的藏医药产业也被众多投资者看好。藏医药产业化既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遇到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青藏高原是我国药用植物的一大宝库。藏药植物抗寒、抗旱,光合作用充分,药用有效成份积累高,生物活性强,疗效显著等特性,是其他地区的药用植物资源难以比拟和无法替代的。

  近年来,西藏藏药产业发展迅猛。截至2005年底,全区已有藏药生产企业20家,藏药年产量达1500多吨,工业总产值达到5.6亿元,有292个批准文号。其中,20种藏药被列入国家重要保护品种,31种藏药被列入《国家基本药物品种目录》,国家已经批准的非处方藏成药达24种。

  据西藏藏医药研究院副院长次仁巴珠介绍,铁路通车后,广东、四川、浙江的一些企业纷纷前来考察,对西藏正在研发的藏药新品种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广州一家企业打算投入8000万元建藏药厂,并表示愿以800万元购买一个新品种。

  然而,在机遇面前,藏医药的产业化发展也凸显诸多困难。

  首先是科研滞后。次仁巴珠说,现代藏药材的基础研究和藏药生药研究刚刚起步,藏药的有效化学成分、活性成分目前尚不清楚。品种混乱、药材名称混乱现象严重,同一名称的中药和藏药其成分、药效是不一致的,不同地方的鉴别方法也很不一致,传统的和现代的方法差别很大。这些都是藏药产业化必须要做的基础工作。

  其次,藏药资源状况不清。不少藏药药材都面临资源枯竭,亟需采取措施进行保护。比如绿绒蒿,只有在开花时才有药效。但由于过量的开采,往往是不等开花就被采了卖,资源严重缺乏。

  另外,缺乏产业政策的支撑。西藏卫生厅藏医药管理处一位干部说,西藏虽然具有发展藏药产业的优势,但目前缺少叫得响的品牌。西藏藏药厂质量部负责人色珍说,西藏藏药产业布局分散,结构不合理,一些小企业加剧了对资源的争夺、无序开采,市场分散,品种散乱,使得消费者无所适从。她举例说,同一品种的25味珊瑚丸、25味珍珠丸、25味松石丸,仅西藏境内,就有9家药厂在生产。

  记者调研发现,近年来,甘肃、青海等周边省区的藏医药产业开发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果,并形成了明显的产业优势。同是青藏高原的青海省,药用植物和动物资源种类丰富,目前已通过GMP认证的中藏药生产企业21家。据青海省政府副秘书长、青海省藏药产业整合领导小组组长潘爱华介绍,省里正在对现有的藏药生产企业进行整合,并计划在西宁建立专业的中藏药材药品交易市场,把中藏药产业发展成为本省的特色优势产业。

  铁路通车后,以青藏高原为题材的品牌势必在市场上更受关注。一些专家提醒说,甘、青、藏三省区应当走优势互补的路子,共同打造青藏品牌的藏药产业,以免在市场中“打架”。

  专家认为,西藏优势产业开发,只有在充分考虑环保以及当地群众利益等前提下,投资商和地方政府才可双赢,否则难成气候,尤其是一些“投机者”千万不能把西藏“处女地”看作“唐僧肉”。(完)

  来源:新华社西藏

[上一页] [1] [2] [3]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