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西安事变70周年专题 > 正文

“释蒋”是张学良深思熟虑之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13日07:00 长沙晚报

  

“释蒋”是张学良深思熟虑之举

  历史足迹见证西安事变

  这是位于陕西省人民政府院内的“黄楼”(12月12日摄)。黄楼始建于1927年,因其墙体黄色而得名。1929年至1937年,杨虎城任陕西省政府主席、西安绥靖公署主任时,即
在此处理公务。新华社发

  据新华社西安12月12日电(记者 谢方芳 冯国)70年前张学良、杨虎城在发动西安事变后不到半月就释放蒋介石,引起后来学界的颇多猜测。近日有学者表示,西安事变“释蒋”其实是张杨二人特别是张学良的深思熟虑之举。

  长期致力于西安事变研究的西北大学历史系教授李云峰说:“张学良毅然决然地于12月25日下午放蒋、送蒋,绝不是什么‘轻率’、‘卤莽’的行动,反而彰显了他的光明磊落和深思熟虑。这也是当时代价最小、收效最好的一种选择。”

  1936年12月25日下午,在蒋介石以“口头承诺”方式答应了抗日等六项条件并下令中央军停战撤兵后,张学良亲自送蒋介石抵达洛阳,次日返回南京。对于张学良如此举动的个中原因学术界长期以来众说纷纭,甚至有观点认为力主“释蒋”的张学良过于轻率、卤莽,是政治上幼稚的表现。李云峰说:“这些看法并没有错误,但是对于真正原因的探究不应忽视西安事变的初衷和目的——劝蒋、逼蒋联共抗日以及国共两党关系这个最根本的问题。”

  李云峰表示,从不久前披露的宋子文日记中,可以看出

周恩来分别与两宋以及蒋介石直接晤谈,双方基本立场业已明朗,也都表示出和解态度并相互做出抗日承诺。对这一切了然与心的张学良来说,他所肩负的劝蒋、逼蒋联共抗日的使命已经完成,西安事变的初衷已经达到。

  李云峰说:“张学良认为蒋介石这种‘中国式’的妥协已经足够,如果再纠缠签字之类的保证不仅毫无意义,而且会破坏和谈气氛,甚至引起内战这样的不良后果。可以说,这种‘隐情’才是张学良急于放蒋、送蒋的根本原因。”

作者: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rss订阅】【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