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一考定终身"频遭质疑 高考改革之路应通向何方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26日08:52 中国新闻网

  编者按

  再有几天,时间将走入2007年。

  30年前,在“文革”刚刚结束后不久,邓小平作出了拨乱反正重大决策:恢复全国统一高考。这一决定给亿万青年带来了希望的春天。

  30年过去,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随着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提出,中国统一高考制度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高考应该怎样考?高校应该怎样招?”成为举国关注的重大问题,而且关于这方面的探索一直没有停止。

  2006年,高考改革和高校招生改革引起了媒体及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率先于2004~2005年进行高中课程改革的广东、山东、海南、宁夏、江苏将于2007年、2008年迎来课改后的第一次高考。5省区的高考改革方案一经出台就引起了社会各界的热烈讨论,特别是江苏的考试方案,甚至引起了很大的争议。

  而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在招生过程中引入“面试”测评、中国政法大学采取按照各省人口比例确定学生名额等一系列招生新举措,包括自主招生的大学数目不断增加,使得我国高校招生改革的步伐不断加速。

  同时,教育部推进的新课程改革也进入了攻坚阶段。随着高校招生改革的试水和推进,高考改革和高校招生改革,既关系到新课程改革的成效,又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在此背景下,专家们认为,需要对高考改革方案与高校招生制度进行全方位的审视。

  12月23日,中国教育学会、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北京市西部阳光农村发展基金会在北京师范大学共同主办了第六届21世纪教育论坛——议题为:高考制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会上,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国家督学郭振有,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谈松华,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北京理工大学教授杨东平,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院长刘海峰等专家学者,以及来自山东、江苏、湖北、甘肃等地的教育行政官员和一线教师就高考改革的方向与实施途径、考试制度改革与中、东、西部基础教育发展、社会用人需求与中小学评价制度改革等主题进行了深层次、多视角的探讨。

  谢小庆:应给高中教师以发言权

  “我们现行的高考缺乏有效的证据,没有达到科学性的要求”,北京语言大学教授谢小庆说,以这种高考分数作为唯一标准录取大学新生是不合理的。美国的大学招生,三分之一是中学成绩;三分之一是标准考试;三分之一是工作经历。招生最主要的依据是中学的成绩,尤其重视高中教师给予学生的成绩评定。

  现行招生制度不合理处很多,但教了学生几年的老师,对学生最了解的老师却没有发言权,是最大的不合理。所以招生制度改革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得给教了3年的高中老师们以发言权。

  谢提出一个“从中国国情出发的高考改革方案”,其核心是:以学生的高中校内成绩作为高校招生录取的主要依据,以学生参加全国或全省统一考试的成绩作为高中成绩的校准参照,统一考试成绩完全与考生脱钩。这是一个充分考虑中国国情的高考改革方案。

  以某省为例:在进行全省统一考试前,本省所有高中都需要将本校考生的校内评定成绩上报省招生办公室封存。各个学校在统一考试前上报存档的高中校内成绩将不仅仅是期终的笔试成绩,还包含平时成绩和教师主观评价在内的综合性成绩。统一考试以后,根据统一考试的成绩,以学校为单位,对各校的高中校内成绩进行校准,校准为具有可比性的“校准校内成绩”。

  考虑到中国今天的实际情况,为了保证招生的公平和防止不正之风,可以在若干年内继续沿用以往的“分数分段投档”的录取办法,保证各高校可以按照“校准校内成绩”从高到低录取学生。

  每个考生在统一考试中的成绩将成为国家机密,严格保密。以往,整个阅卷评分工作都是在“糊名”的情况下进行的,直到最后阶段才与考生姓名挂钩。今后,统一考试成绩在完成“校内成绩”校准,将学校上报存档的校内成绩转化为“校准校内成绩”后即封存,若干年后可销毁。

  为避免作弊,成绩校准工作可以委托三家外省的不同中介服务机构来完成。例如,安徽省招办可以将分数校准工作委托北京、上海、天津三地的教育考试院完成。北京、上海教育考试院将分别独立对校内成绩进行校准,天津考试院将负责对北京、上海两家的校准结果进行对照比较。只有两家的校准成绩完全一致时,才将最终校准结果用于高校录取。所有参与的中介机构都需要签署保密协议,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袁晓露)

  [1]

 [1] [2] [3] [下一页]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