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度教师用书盘点:一只半翅膀的低空飞行(3)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11日14:57 中国新闻网

  教师专业素养图书(简称“教师用书”)是近几年来的新话题。自中国教育报创办国内唯一一个教师读书的媒体平台——“教师书房”以来,随后又有全国教师用书发行协作会的创办,这个概念才正式确立起来(原来出版界笼统称其为教育理论图书)。教师读书是教育界的大事,尤其是新课程改革的形势要求从教者做反思型、研究型教师,其实就是要求他们做教育的思考者。这是教师角色的历史性转型,是件很难的事,它的基本要求是教师要做职业读书人。

  刚刚过去的一年,对教师用书来说,是特色鲜明的一年。这类书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好机遇,同时又遭遇到了从来没有过的问题。之所以盘点此类书的出版与发行情况,是因为这直接反映了教师的专业阅读情况,甚至反映了现今教育正在思考的问题、正在呈现的品质。应该让教育界、出版界和发行界共同对此作些深层思考,因为事关三方,其责任重大,影响深远。

  盘点综述

  一只半翅膀的低空飞行

  2006年的教师专业素养类图书的出版与发行,可以说是处于“低空飞行”状态。

  经过了几年的酝酿,教师用书这坛酒终于要开封了,空气中已弥漫着酒的香气。这两年,越来越多的教育类出版社在教辅恶性竞争、教材利润大幅下滑的情况下,逐渐认识到一千多万中小学教师不再是出版社的“穷亲戚”,而是衣食父母——在教育改革逐渐深入的大气候下,教师们慢慢回到了他们本来的角色上:做一个思考者,做一个有思想的人,做一个读书人。于是教师专业素养类图书成为教育图书新的出版增长点。2006年,参与教师用书出版的单位大幅增至200余家,图书的品种也丰富多了。

  从全国教师用书发行协作会的会员店提供的数据看,去年一年专业教师用书书店购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的新书品种为120种,高居新书数量榜首;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北师大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上海教育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天津教育出版社、福建教育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广西师大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也都有了相当规模。

  在以上诸出版社中,华东师大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教师用书,在市场零售中业绩突出,受欢迎的畅销书较多;高等教育出版社和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新书品种尽管不太多,但系统发行做得好,规模较大,依然是此类图书的“大哥大”。福建教育出版社推出的《二十世纪中国教育名著丛编》是个大手笔,让业内吃了一惊。这是个抢救性的出版大工程,其意义非同寻常。这套书将会在教育出版界和教育学术界产生深远影响。该社的其他书也呈现出鲜明的个性特色,亮点不断。从零售码洋看,估计人民教育出版社因整体规模大、品种多,码洋应在5000万元左右,居于首位;华东师大出版社码洋4000万元左右,居第二位;教育科学出版社码洋应近3000万元,紧随其后,居第三位。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三家几年来在潜心做心理学类的图书。这种专心做专事的出版风格让人心生敬意,也正是出版界所缺乏的。

  去年,两个老牌教师用书出版单位的表现,引人注目。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作为老资格的教育图书出版者,几年来,这类书的出版总有亮点,但规模一直不大。2006年情况突变,石中英主编的《京师教育哲学论丛》和申继亮主编的《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丛书》出手不凡,确有老将之风;而江苏教育出版社几年前就开始推出的《教育科学精品教材译丛》至今销售不衰,而且图书规模仍然在扩展之中,大有老酒愈醇之感。去年又借势班主任新条例,推出了《班主任案头必备丛书》,业绩不俗。从势头来看,这两家出版社教师用书的后劲甚足,出招讲究章法,每击必中。可以预见将在今年有精彩表现。

  教育改革势必引起大家对教育本身的重新思考,对教育的理解就是这样层层进入的。新课改的一个直接效应就是引起大家对教育的反思,尤其对教育本质、对教育的目的和过程进行了重新思考。在这方面,出版界有一些大胆的举动,如江苏人民出版社的《教育为何是无用的》、《教育的终结》,江西教育出版社的《教育的良心》,都对教育作了勇敢的思考,代表了对教育理解的不同声音,开拓了言说教育的话语疆域,颇有启发性。这些书的规模并不大,但它们的价值是存在;它们的诞生或将来的畅销预示着教育深层变革的到来,标志着读者对教育的不屈不挠的思考状态。

  北京大学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三家紧盯大学扩招带来的机遇,对院校本身的性质、定位和教育教学进行了研究,如北京大学出版社的“北大高等教育文库”,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院校研究译丛”,浙大出版社的“国外大学教学与教改译丛”等书正“挠”在市场的“痒处”,是国内同类书的空白点。

  广西教育出版社憋了一年打造的《现代教师读本》,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内创下了30000套的销售业绩。本书的选文特别重视经典性,在内容构成上对应现代教师理想的知识结构,是一套策划细腻、可读性很强、又可反复阅读的精致型图书,教师得而喜藏之。

  但是,教师用书的发行并没有高歌猛进。从整体来看,它大致“起飞准备完毕”,但因“天气”情况不明(读者队伍不成熟),又是“一只翅膀”(发行)不力,只能算一只半翅膀,只好作“低空飞行”。

  这类图书的出版和发行并没有那么简单。这毕竟是专业出版,从读者调研、培养读者到选题策划、作者培养和发现,再到发行网络的培育等环节,其实才刚刚拉开序幕,要学的东西、要做的事情实在太多。所以,注定走在这条道上的有些人,免不了吃些苦头,交些学费。尤其是选题的想当然,市场的迷雾状态,发行网络的非理性构建,使此类书发行的这只翅膀总是软的,难以吃劲。

  热点一

  新课程类图书呼唤真功夫

  前几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开展,出版界曾一度“沉迷于”课改类教师培训用书的出版,这类书也确实为少数出版社带来了相当利润。但读者对这类书的要求在变化。2006年度,新课程类图书,依然是老品牌的天下。杨九俊主编的《新课程教学问题与解决丛书》、严育洪编著的《新课程教学问题讨论与案例分析》、吕世虎、陈清荣主编《新课程学科实用教学法丛书》依然畅销不衰,《新课程课堂诊断丛书》销售平稳,再就是方国才主编《新课程怎样教得精彩:100个优秀教师教学心得》,但总体来说新课程类图书遭遇了等待期。

  正在进行的新课改依然需要出版的参与,老师们也的确需要这类书的参考。关键是出版行为要密切跟踪现实,才能与需求相一致。这类书的空白非常多,比方说对新课程深层反思类的图书依然严重短缺。做了很多年的新课程,一些问题都暴露出来了,老师每天面临着一个个细节问题,需要有人帮他们解决,但这类的专业书很少。到目前为止,只有教育科学出版社的《新课程课堂问题与解决丛书》来支撑着市场。教师需要新课程类的精品图书,这类书要求太高,要求编辑密切追踪新课程教改的前沿动态,准确了解老师们的需求;而且在内容上要有指导性,要准、高、深,专业性要强。现在市场上很多新课程类图书,书名极尽炒作之能事,动辄用“最”、“新”等字眼,但内容粗糙。教师用书如果精心策划,一本书卖五年以上毫无问题,所以不要急躁,不要急功近利。2007年度,这类图书有望有所突破。《新课程课堂诊断丛书》这套书将会迎来新课程类图书的第二个春天。这套书是新课程教研专家们深入会诊的结果,对一线课堂情况有精确掌握。它对课堂细节的如丝般梳理和准确把握,是前所未有的,正是老师们需要的硬功夫。

  在这里,笔者再次呼吁细节、细节、细节。据笔者在教学一线所了解的情况看,老师们差不多对新课改的理念耳熟能详,但操作起来苦于“招数少”。就像练武之人,学完了武术理论,却没有一招一式的训练,也还是没有“功夫”。作为教师,没有与新课改理念相对应的招式上的视界和具体训练,构建的课堂肯定是陈粥和生粥的混合,是不伦不类的“半吊子”课堂。所以,老师们迫切需要能够解决教学过程中具体问题的经验指导,例如备课环节、课堂细节的应对和作业的设计和批改环节等都需要出版界的参与,需要把改革的先进经验以图书的形式传播开来。在这些细节上的得心应手正是教师课堂智慧的具体表现。这要求出版社编辑到教学一线作深入调研,要做一个教学内行。可大家在匆忙奔忙中,谁去费那劲啊。

  热点二

  经典教育名著依然是畅销主体

  经典教育名著的持续高温应该成为中国教育出版市场的常态,首先因为我们要补的课实在太多。从几十年来的师资状况看,我们一直在救火,如今总算有些从容,可以按教育的正常逻辑做些事情了。普遍阅读教育经典名著的风气一直没有酿成,这一块儿必定有很巨大的历史性欠债。这笔债必须还,早晚要还,时间越久越难还。这种历史性还债才刚刚开始;其次,对教育经典名著应该反复读、反思性读、批判性读、建设性读。要把前人的、世界的教育智慧拿来为我所用、为我所思。总之,对于教育经典名著,我们不能束之高阁,不能再在此欠债,不能使之成为死账。

  2006年度高居教师用书零售排行榜的《给教师的建议》已经连续三年热销;《陶行知教育名篇》也连续两年热销,年中出版的《陶行知名篇精选》(教师版)竟然随后赶上。这与2003年时全国读陶行知著作的不到5000人的状态大不相同。估计全国读陶的教师现在超过10万人次。

  《杜威教育名篇》是这片草原从天而降的一匹黑马。随着教育改革的进行,有识之士越来越发现:杜威绕不过。我们不能装作这位美国老头不曾存在,我们不能忘记他曾在中国所作的著名的系列教育演讲。他几乎影响了现代美国的每一个细胞,而对中国二十世纪教育影响最大的外国人也是这位美国人。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我们经常遭遇杜威。所以,中国教师大面积补读杜威是不得不做的事情。《杜威教育名篇》来得恰是时候,所以一面世就惊喜阵阵。有些教育局长立刻批量购买,送给重点学校的校长,让他们先读起来。马上就要面市的《杜威在华教育演讲》和《杜威学校》更加通俗地又原生态地解读了杜威,阅读起来没有障碍,想必会是2007年度的风云角色。

  把教育经典进行通俗解读是一个长期任务。现在只有教育科学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等少数几个出版社在做。这部分图书是历史性出版资源,谁抢先占有,等于占有了绩优股,它的前景将会越来越稳定。

  这类图书的出版结构里,缺少对中国古代教育经典的通俗化出版。无视祖先的教育智慧是很危险的,因为外国人对此窥视已久。如果我们懒于或不屑于挖掘和普及古人的教育智慧,我们就是败家子。果真如此,我们就只好等着别人的嘲笑了。

  [1]

[上一页] [1] [2] [3]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