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民政策如何才能更得民心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22日09:27 南方日报

  南方论坛·之一

  本报评论员

  惠民政策要积极回应客观现实和民意需求,要做“及时雨”而避免被民意“推着走”;对已出台的惠民政策要不断完善、认真落实,也就是要把好事办好、把实事做实。但惠民政策要走得更好、走得更远,根本上还在于如何正确对待惠民政策与部门利益的关系

  惠民政策年年有,今年仿佛特别多。比如,从昨天起,国内航线旅客运输燃油附加费收取标准开始下调,此举将惠及国内航线的所有旅客。联想到前几天,有关部门宣布今年春运期间铁路、公路旅客运输票价不上浮,其惠及面更是数亿人次。上述种种惠民政策,无疑是对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利益问题的正面回应,是应当予以充分肯定的。

  当然,在上述惠民政策出台前后,也伴随着丰富多彩的民意表达。其中有一种,是对这些惠民政策仍有“不满足”,甚至不那么“领情”。比如,对春运票价上浮正当性和合理性的质疑,自其作为一项政策实行以来就没有停止过,有人甚至激烈地抨击其为“发全国人民的团圆财”。又比如,

国际油价下跌态势数月前已显现,为何国内燃油附加费却要数月后才随之下调?若说下调有滞后效应,那为什么国际油价上调时,国内油价随之上涨的脚步却未给人以丝毫的滞后感?

  对群众的这些“不满足”或“不满意”,应当客观地看,正确地对待。分析起来,群众并不是对这些惠民政策不满,而是认为这些与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政策有些“姗姗来迟”。换个角度说,也许是这些以实现、维护群众利益为己任的惠民政策,让人们等得太久了。人们在经历千呼万唤与望眼欲穿却每每无果的无奈之后,突然得到一个个以惠民政策为载体的归位权利,不免有既喜且恼的复杂情感。这是不难理解的。因此,有关部门在收集这“新政”那“新政”的舆情时,应当正确看待群众的这种“不满足”反应。如此,在实施惠民政策时方能心怀谦抑之情而脸无自得之色,方能把群众的“不满足”诉求,视作改进工作的动力而非粗暴地斥其为“得陇望蜀”。

  如何才能使惠民政策获得更广泛的民意认同与支持呢?首先需要审视的当然是惠民政策本身。一是惠民政策要积极回应客观现实和民意需求,要做“及时雨”而避免被民意“推着走”。如果广大群众的诉求是正当合理的,那么就应当及时调查研究,果断作出决策,而不要议而不决、一拖再拖。一项惠民政策的出台(比如实现与国际油价联动的即时性),自然免不了会遇到技术上或体制性的障碍,但这不应成为惠民政策出台“时机不成熟”的永久性借口。二是对已出台的惠民政策要不断完善、认真落实,也就是要把好事办好、把实事做实。惠民政策若沦为“口惠而实不至”,则必然放大群众的不满情绪,腐蚀政策制定者的公信力。春运期间票价不上浮,固然是惠民之举,但还只是一个良好的开端;解决“一票难求”、提高服务质量,在更高更丰富的层面上惠及民众,于运输部门可谓任重而道远。

  但惠民政策要走得更好、走得更远,根本上还在于如何正确对待惠民政策与部门利益的关系。从现实来看,惠民政策与部门利益之间,事实上存在着两种利益此消彼长的形态。以大众利益为重、以部门利益为轻,不动辄把部门及其所属实体的运行成本转嫁给民众而谋求自行消化,放弃获取部门利益以挤压、剥夺民众权益的不义前提,惠民政策就能获得博大无私、义无反顾的品质,准确而及时地满足民众需求,为更广泛的群众所信任、所拥戴。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