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快评:戏曲要有"大舞台"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30日10:16 东方网

  上海之所以能成为国际大都市,文化底蕴浓郁无疑是一个重要因素。可曾经拥有很多剧场、各戏曲院、团都有相对固定演出剧场的上海,目前却只剩下天蟾逸夫舞台、兰心和艺海剧场。由于演出场地短缺,各地方戏曲院、团不仅预订演出剧场困难,而且订到演出剧场后能够进行演出的周期也很短。为此,马莉莉、冯德康、周燮鹏等17位政协委员联名提案,呼吁政府部门关注地方传统戏曲的保护,保证各种戏曲院、团都有相对固定的演出剧场。

  我相信这么多政协委员联名提案后,相关政府部门当会从善如流,委员们关于把“宛平剧场”或九江路上原来的“人民大舞台”定为“上海地方戏剧场”,让本市的沪、越、淮、滑稽、评弹等地方戏剧院、团有一个固定的演出场地的建议大概很快会变成现实。但我觉得我们的关注不应到此为止,而应该拷问曾是中国文化重镇的上海,怎么会弄得地方传统戏曲竟缺乏演出的舞台?这种状况对积淀着传统积淀着历史的乡土文化的传承是有利还是有害?对上海的城市形象是丰富鲜明还是贫乏模糊?对文化的发展繁荣是促进还是阻碍?……

  现在,国内外对上海还存在不少误解,很多人以为上海这些年之所以能快速发展,全靠中央给了上海特殊政策,如果他们那也得到这种特殊政策,一样可以暴发。他们不知道,上海这些年发展得快,固然有政策的原因,但也和上海骨子里善于海纳百川密不可分。所以,如果来自四面八方的宾朋在看到上海现代化的城市设施和流金淌银的产业后,能在申城老字号的剧场里听到上海和周边省份地道而独特的乡音乡曲,观赏和领会到流淌在这些地方戏中的上海的活历史,他们对今天上海成功原因的认识,相信会变得深刻和全面,心态也会更趋平和与理性,对发展的路该怎么走也会有更多的洞见同悟参。

  由此观之,给地方传统戏曲多保留些老字号的舞台,其实是一种大战略。


作者:翟建昌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