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降价令斗不过“潜规则”? 症结到底在哪里(2)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2月09日10:21 中国新闻网

  药品降价斗不过“潜规则”,公关费让降价胎死腹中

  看病贵,主要贵在药价长期虚高,政府对药品降价的次数已经多达20次,其降价范围之广、频率之高、力度之大都是史无前例的。但医药界人士认为,如果没有完善的配套措施做保障,药品降价这项“民心工程”在错综复杂的医药购销“潜规则”面前难有作为。

  一位药企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抗生素是我们企业的主要产品,是一种基本药物。尤其是我们生产的这种,质量、效果非常好。但降价之后,我们基本上不再走货了,库存中还有很多没有销售完的,所以估计企业这个月不再生产了。”随后他向记者介绍了其中的原由:医院和医生赚的少了,怎么还会用我们的货。现在抗生素类的替代药物太多,仅仅降了几种抗生素的价格,医院完全可以找出理由进另外价格高的抗生素药物,因为医院和医生具有绝对的用药决定权。

  干了10多年医药代表的辛女士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某种抗生素1支卖50元时,“公关费”可以达到20元左右。后来降价降到27元左右,其“公关费”约10元,也算勉强可以支撑。但现在降到20元以下,“公关费”都不到5元,根本填不饱医院各个环节的胃口。所以医院也就不会进这种药了,医生自然也不会开了,降价药不死才怪呢!

  记者从相关部门了解到,从2004年到2006年上半年,虽然降价频繁,但治疗肿瘤、心脑血管、抗感染的药物的加权平均价格并没有下降,反而上升了近20%。有专家认为,在药品降价的背景下,加权平均价格却上涨,最有可能的解释就是,某些药品价格的变化导致了市场中不同药品的使用比例发生改变,中高端产品使用比例放大。

  医药若再不分家,百姓只能空欢喜

  辛女士给记者举了另外的一个例子——“胸腺肽注射液”进口的700元一瓶,合资生产的200元一瓶,国产的五六元钱一瓶,药效基本一样。但现在国产的几乎卖不出去,因为按照“规定”,医院用国产药只有几角钱的利润,长此以往,国产的“胸腺肽注射液”将永远退出舞台。

  造成降价药和这种既便宜疗效又好的药失去市场的原因就在于目前的“医药不分”。浙江省杭州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郭泰鸿认为,当前实行的“医药不分”、“以药养医”补偿机制,使药品销售与医疗机构和医生之间发生了直接的经济利益关系,这种利益把药企和医生拉向了“价重于效、价高于效、价先于效”的道路,促使他们向利益倾斜。不改变这个根源,百姓仍要吃高价药。

  一位医药界人士告诉记者,对很多药品尤其是仿制药来说,医药企业一般只获得正常的生产利润,不管定价高或者定价低,其出厂价都不会相差很多,但药品定价却直接影响着其销售量,药价定的越高,药品一般就越好卖,药厂利润也就越大。所以在被现行的医药购销“潜规则”的逼迫之下,药企只能在国家降价后,或者重新涨价,或者生产更贵更高档的品种,才能有钱赚。伴随着降价药的消失,一夜之间又生出了很多“新药”,如已经不常见的普通红霉素药品,“重生”后市场上有47种,价钱也随之提高,甚至高达普通红霉素的10倍。这就叫“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单纯行政降价只能让老百姓空欢喜。

  [上一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