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降价令斗不过“潜规则”? 症结到底在哪里(4)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2月09日10:21 中国新闻网

  

药品降价令斗不过“潜规则”?症结到底在哪里(4)

  资料图:06年12月26日,北京市民站在药价牌前看药价。从25日起,北京2千6百多家社区医院的312种药品开始降价销售,平均降幅超过30%。无论从降幅,还是药品的品种来说都是近年来力度最大的一次。中新社发 吴芒子 摄

  版权声明:凡标注有“cnsphoto”字样的图片版权均属中国新闻网,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日前某药房做的一次“百姓缺药调查”发现,百姓想用却买不到的大多是政府降过价的药品或者价钱便宜、疗效明显的药品,其中70%的药品早已不生产了。在此之前的19次药品降价中,百姓到医院里看病照样贵,在药店里买药价格照样高。药品降价这项“民心工程”在错综复杂的医药购销“潜规则”面前难有作为。

  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发出通知,调整心脑血管等10类354种药品的最高零售价格。其中70%的品种价格下调,最大降幅达85%。如此大的降价幅度,按说是令人高兴的事。但是,日前某药房做的一次“百姓缺药调查”发现,百姓想用却买不到的大多是政府降过价的药品或者价钱便宜、疗效明显的药品,其中登记表上70%的药品早已不生产了。

  有关专家认为,这份登记表折射了当前中国药品反常的“降价死”现象。因为,在此之前的19次药品降价中,百姓到医院里看病照样贵,在药店里买药价格照样高,那么这第二十次降价是否能让人尝到什么甜头?

  降价药药店买不到,难上处方没啥实惠

  从1996年起,原国家经贸委开始整顿药品价格秩序,并下发了《药品价格管理暂行办法》,从1997年起加大了药品降价的速度和力度。“但降了这么多年的价,老百姓并不买账,因为他们没有得到真正的实惠!”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疑难病症专家委员会委员赵学铭说,不论哪种药,只要一宣布降价,不久就会在市场上消失。

  记者日前来到北京朝阳区的一家药店买此次降价的华法林片剂,规格为2.5mg×60,营业员告诉一盒药23.5元。记者质疑:“这药不是已经降到18元了吗?” 营业员说:“国家规定的降价药是另外一个规格、别的厂家生产的,我们这种药是另一个厂的,所以没降价。”

  随后记者又走访了附近的多家药店,发现在此次降价行列里的一些常用的药品很多都没有销售。在其中的一家药店,记者询问是否有此次降价的维生素B4,营业员随口就说“卖完了”。当记者拿着降价药品单询问时,许多大药房的营业员都称“没有”或者“我们这里只有不降价的”。

  在记者采访时,有许多消费者表示,这么多次的降价患者并未感受到药品价格下降带来的实惠。赵女士拿着这次的降价单,告诉记者:“药品降价好多次了,中间环节没变,最后人家不卖降价药就是了。像现在一种药名字好几种,我们也根本不知道哪个是降价药,回头人家换个名字再卖不就行了。”

  进行此次“百姓缺药调查”的药房陈经理说:“我们药店搞的这个‘百姓缺药登记表’,发现老百姓需要的都是些‘老药品’,如阿莫西林、头孢曲松钠、酵母片等,其中大多为政府宣布降价的药品或者价钱便宜、疗效明显的药品,于是我们专门建立了一个‘老药柜台’,准备满足百姓吃普通药的愿望。可我们到市场采购发现,70%的‘老药’特别是降价药早已没有了货源,因为政府一宣布这些药品降价后,厂家、药店和医院都没有了利润空间,不生产、不购进,使得这些药品惨遭市场淘汰,最后我们的‘老药柜台’也无法办下去了。”

  据一项调查显示,在某省立医院,头孢他啶前6个月平均每月用量为4537支,自降价后的第二个月开始,用量就仅为2400支,下降了47%,可见降价与临床处方使用量之间的关联性之强。降价药品难上处方,降不降没两样,让本是“惠民工程”的降价大战输了民心。

  [1]

[上一页] [1] [2] [3] [4]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