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批文经济”的腐败链:新药审批谁牟暴利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2月14日09:20 中国新闻网

  2月13日, 中共中央纪委副书记、秘书长干以胜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披露,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原局长郑筱萸案,是在查办该局一批局处级干部违纪违法问题时,发现了郑筱萸本人的违纪线索,进一步深挖出来的。

  原局长郑筱萸落马引发的“药监风暴”,把国家药监局带入了漫长的寒冬,即便是这个早早来到的春天,似乎也难以使其及时复苏。

  树欲静而风不止,这场持续了近两个月的“药监风暴”看不出有丝毫停息的迹象,处于“风暴眼”中的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以下简称国家药监局)一举一动仍备受瞩目。

  但这场风暴并非突如其来,而是有迹可循。2005年7月,国家药监局医疗器械司司长郝和平被逮捕;2006年1月,国家药监局注册司司长曹文庄、注册司化学药品处处长卢爱英等人落马,康力元董事长汤旭东开始接受中纪委调查;2006年12月,国家药监局前局长郑筱萸被“双规”,一同涉案的,还有他的妻子和儿子。

  “拔出萝卜带出泥”。尽管还没有更直接的证据,但根据媒体勾勒出的药监腐败案图谱,业内普遍认为是“曹文庄案牵出了康力元,康力元招出了郑筱萸,郑筱萸引发了整个药监系统的‘地震’”。而此案真正的突破口,则是2005年11月,广州天之骄药物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之骄”)总裁张平案发。

  随着郑筱萸案的层层深入,围绕新药审批,由药监系统官员、不法企业、不法中介、医院共同构成的“批文经济”腐败链逐渐浮出水面。

  药监系统官员主导“批文经济”

  “这其实是较为典型的‘批文经济’,是权力与资本合谋所滋生的腐败现象。”一直关注郑筱萸案的北京律师王海燕2月11日告诉记者。一个有力的佐证是,吉林省药监局原副局长于庆香在“地标升国标”时,经手了1000多个批文,一个批文收1万元。

  一位接近国家药监局的知情人士告诉记者:“从某种程度上说,天之骄和康力元非常相似,从这两家企业‘拿号’速度和数量上就看得出来。在张平案发前,天之骄可以说是广东省新药报批数量最大的企业,仅2003年,天之骄就累计自主研发和投资开发新药100余项,申报专利150项。2002年至2006年底,康力元在国家药监局注册的新药数目达到了274种,甚至在国家药监局开始收缩新药注册量的2006年,康力元依然拿到了40多个批号。”

  据了解,国家药监局2004年受理了10009种新药审批,而同年美国药监局仅受理了148种新药申请。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由于申报的“新药”过多,常常出现十几家甚至几十家企业争夺一个批文的情况。最终审批权在药监局,批给谁不批给谁,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审批人员手中的权力。因此,在此过程中,受益最大的无疑是能够与郑筱萸直接搭上关系的企业。与天之骄相比,康力元显然更具代表性。

  业内人士认为,研发空白的康力元,赚取利润依靠的是汤氏兄弟在2005年1年内拿到的200多个新药批文。道理很简单,在正常情况下,即使免去试验、审核环节,一个新药获批至少要半年,而康力元基本上1个月就可成功。一些企业直接从康力元手中购买批文。一名制药界人士说:“一般的300万,紧俏的上千万一个。”据悉,当时药企的“认证专员”都羡慕康力元的渠道,康力元的销售人员曾自豪地宣扬:“什么药好卖,我们就能生产什么药。”

  “渠道越直接,获得的利益寻租空间就越大。”在某药企产品研发部门工作、熟知“新药”审批内情的柳先生告诉记者,企业除了抢夺有限的“国药准字”资源,还想方设法、不惜血本地谋取药品的工艺配方。“国家药监局要求所有的药品将工艺配方资料全部上报,这样一来,全国的新药资料都集中在药监局的药品审评中心,这里就像一个大超市。各药厂辛辛苦苦研制出来的技术,从药监局某些官员手中就可以购买,明码标价,一套技术含量高的新药资料定价上百万元,批号就更贵了。”

  [1]

 [1] [2] [3] [下一页]

爱问(iAsk.com)